湖北湖南交界处的积雪都有相当一部分是冰粒,常德、桃源、潜江三站更是有24小时>50mm的冰相降水纪录,当然三地在初期都混有一些雨。从之前的个别历史案例来看(湖南永州2008.2、湖南益阳2018.1),纯冰粒积雪效率大概在1:4左右,温度更高或混有液态水的效率更低。本轮过程中,3日凌晨宜昌一带率先出现了纯度极高的冰粒,后期夹杂纯雪,6小时降水量20~25mm,新增积雪5-8厘米;3日晚间湖南湘西州吉首出现了1小时10~11mm、累计约40mm的冰粒夹少量冻雨,过程新增积雪7厘米。综合来看也可以印证这个关系。
不过,这种依靠冰粒大规模积雪的“另类”情况在国内似乎只在华中较常出现,应该是因为其对地面温度和逆温层的配合特性有一定要求(地面温度需要≤0℃,冷垫温度也要够低,宜昌当时接近-8,而上方暖层又不能太厚太暖),但论频率也要好几年才有一次,而这次部分地区量级之大、强度之强甚至超过2008年,历史上也几乎没有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