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前西太热带气旋较强实测汇总兼早期观测历史回顾 热带气旋档案

DG 联合rdy 2023-12-01 01:16:43 4229

最新回复 (30)
  • 联合rdy DG 2023-12-14 21:29:58
    0 引用 11
    2.4 台风个例与部分风季的分析

     

     
    一.1804年10月初九州东岸强烈台风考证

           在Selga Chronology I(参考文献3.2.1, 下简作3.2.1)及论文Northwest Pacific typhoons documented by the Philippine Jesuits, 1566–1900(doi:10.1029/2006JD007370) 中(其中论文利用了3.2.1中的数据整理为表格), 均提到1804年10月1日俄罗斯船只NadicjadaNeva在西太某气旋中记录到低至680mmHg(~906.4hpa)的气压,具体位置和时间均不明。为了挖掘更多信息,首先关注记载较详细的3.2.1,其记作(重点以红色/加粗标出):

    The typhoon, experienced by the russian corvettes Nadicjada and Nevanear Japan, was classed as strong and horrible by the Admiral Krusenstern. The fury of the winds was undescribable. The barometers fell 70 mm. in 4 hours. The barometric minimum was close to 680 mm. The calm lasted a few minutes. The winds shifted from ESE to NE.

           此内有船名、大致位置、人名、气压、风眼、风向转变等信息,但远不够详细。在搜索引擎上搜索船名,除了上述两来源实际上得不到任何有用信息。转而搜索人名,则发现其全名为Adam Johann von Krusenstern(俄语名转写: Iván Fyodorovich Kruzenshtérn, 1770-1846), 是俄罗斯第一位实现环球航行的航海家。1803年,其从圣彼得堡附近出发,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洲南端,而后自SE-NW斜穿太平洋,1804年抵达日本附近,其后转向南,经东南亚、印度洋、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返航,1806年完成环球航行。此后,根据航行经历出版了Journey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Years 1803, 1804, 1805, and 1806 at the Command of his Imperial Majesty Alexander I in the Ships Nadezhda and Neva一书(上下册)。可以立即推断出,详细信息很可能在此书中有记载。此外,显然3.2.1和论文均将前一船名转写错误,因此无法搜索到得以解释。转而搜索书名,很容易搜到电子书资源(因而此处不提供链接),在此书上册英文翻译版(翻译自德语)228-231页或俄文版277-280页即是关于此次经历的描述。摘抄其中部分有用段落如下:

    ...at daybreak, the weather appearing clearer ... but the heavy swell from SE, and the constant depression of the barometer, seemed, notwithstanding the sun at noon was sufficiently clear for us to take a tolerable observation in 31° 7' N. and 227° 40' W ... About noon ... the waves ran mountain high from SE; the sun was of a dead pale colour, and was soon concealed behind the clouds which flew with rapidity from the same quarter; and the wind, which increased gradually, rose by one o'clock to such a height ... Nothing could equal the violence of the gale. Much as I had heard of the typhons on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coasts, this exceeded all my expectations ... the state of the atmosphere was particularly evinced by the extraordinary depression of the barometer: the quicksilver falling so suddenly that about five o'clock it had not only quite disappeared from the tube, but the great motion of the barometer, for which we had before calculated at least four, and even sometimes five lines, not even bringing it in sight. As our barometer was divided into twenty-seven inches, six lines, if we deduct from this four lines, the height of the quicksilver could only be twenty-seven inches, two lines; and it might be said, without extravagance, that it was only twenty-seven inches and indeed even less, as it was upwards of three hours before it again made its appearance ... the barometer fell to twenty-five inches French, which was therefore three and a half lines lower than with us, if it be admitted that ours had fallen to twenty-seven inches ... Nothing but a change of wind could remove our danger, and fortunately this took place, and it veered from ESE to WSW ... This critical moment preceded a perfect calm, which fortunately lasted only a few minutes ... the storm began to rage with the same fury as before from its new quarter. About ten o'clock it at length appeared to abate a little, and we again, to our great Joy, saw the quicksilver in the barometer ... about midnight it was observed to abate considerably ... This tempestuous weather was followed by an extremely beautiful day ...

    (英文版)

    可以看到,1804年10月1日船队在中午测量的位置在31°7'N, 132°20'E, 据地图为九州以东近海。此时已经发现非常明显的台风自东南方而来的征兆。中午过后,随着台风前方雨带过境,天气迅速转差,风力迅速加大。到下午五点左右,气压计水银柱已经低于下限,且发生剧烈震荡,风向自ESE转为WSW,此后风眼过境,感受到了数分钟静风。到晚十点以后,风力逐渐减弱,到半夜以后进一步减弱,第二天天气完全转好。(此处略过气压问题,留待后文进一步讨论)

    这一段气压描述中出现了一些不常见描述。其中, lines 表示1/12英尺, 而French inch则是法尺, 维基上称1法尺≈1.0657英尺(不适用于此文,后文详述)。

    还需要注意,俄文版(扫描翻译为英语; 部分语句不通不影响)此段表述如下:

    ... at 5 o'clock ... Barometer our imfl separation is not less than 27.5 inches; so the height of the mercury in the barometer was not more than 27 inches and 2 lines, and you can even conclude that it was not more than 27 inches, and can become even less; for it did not reappear until after almost 3 hours.

    At noon the barometer showed 29 inches and 3.5 lines; Therefore, at five o'clock the drop of mercury was 2.5 inches ... the fall of mercury into the barometer was up to 25 y Franz. inches, so 3.5 lines lower than ours, we can accept that the mercury in our pressure gauge dropped to 27 inches.

    显然英文版缺失了下划线部分内容未翻译(除此外表述基本一致),而这对我们推断气压非常重要。可以发现,作者虽推断气压不高于27inHg, 但其余部分的描述指向另一个值。中午气压为29又7/24inHg(≈29.292in), -2.5in后为26 19/24in≈26.792in; 后文又说25 fr.in.=(29+3.5/12-2.5-3.5/12)in=26.5in, 显然此处换算比为26.5/25=1.06而非1.0657, 否则数据将不吻合。并且,此数据显然就是从27 1/6in(27in 2line)减去4~5line的平均数4.5得到的,也与前文相合。综上,此次在1804.10.1 17时在31°7'N, 132°20'E略偏西南西处测得气压26.792inHg(≈907.3hpa)。3.2.1中的680mmHg=26.771in/906.6hpa则可能是取mmHg单位上的整十值产生的约数。

    余论:日本文献记载

    查日本气象史料,第一编 暴风雨 中有以下条目(185页; 已转为简体):

    文化元年八月二十九日(一八〇四年一〇月二日): 筑前、因幡、伊豫诸国并北海道  大风雨 洪水

    福冈县灾异志  廿八日 大风洪水损毛

    松山严谈  御领分当八月二十九日 酉刻起 翌晦日辰刻迄 ...(下略)

    北海道史  九月朔日 暴风 福山港船舶多有被害

    又日本气象史料 追补一 第一编 暴风雨 中有以下条目(29页):

    (日期同上): 九州 中国 四国 东海道诸国  大风雨 洪水

    其下附有上文同书同段落的日文翻译,大致意思相近,但上文下划线部分却写作水银柱较中午下降"二吋四分之一"(2.25in)而不是2.5in,可能是看错原文或打错字所致。

    史料所涉区域有筑前(现福冈县一部)、因幡(现鸟取县东部)、伊豫(即伊予,现爱媛县)、福山(现北海道松前町)等,且松山也属今爱媛县且为首府。此处怀疑八月二十九日误后一天,因酉时当17-19时,与船舶时间记载相当符合,辰时当7-9时,总时长约12-16小时,也符合台风过境时间。结合所有记录来看,该台风应先NW向移动(生成地及时间暂无法判断),环流大致为中等,9.30靠近日本同时逐渐转NNW, 10.1下午移至九州以东近海并逐渐转北,深夜通过丰后水道进入濑户内海,可能擦过或登陆四国西部,而后转NNE,登陆本州西部,10.2-10.3掠过日本海一侧海岸, 约10.4左右再次登陆北海道并转温。查有关资料对比,其可能是二百余年来日本本土四岛近海强度前三位的台风(以气压排位强于枕崎台风,大概率弱于第一室户台风),且很大概率是十月最强

    最后于 2023-12-16 14:09:59 被联合rdy编辑 ,原因:
  • 联合rdy DG 2023-12-14 21:42:08
    0 引用 12

    二. 1832和1835年8月两次澳门台风

           在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1842第127期中,Henry Piddington在他发表的第六篇备忘录上(即参考文献1.12),首次总结了他搜集到的1780-1841年在南海及附近海域记录到的台风事例。其中就包括了1832年和1835年8月记录的两次澳门台风。(后文观测记录主要来源于参考文献1.11及1.12)

    图1 1832.8.2-8.3 澳门气压记录

           1832.8.2上午,一正前往广州的美国商船在18°34'N, 114°E附近(约珠江口正南,海南岛以东)首次发现可能有台风出现在NE-ENE方向,并朝W-WNW方向移动。随着船继续北行,逐渐进入烈风区,并于8.3下午在珠江口近海记录到28.88inHg(978.0hpa)的最低气压。8月2日,澳门的气压也开始逐渐下降。Canton Register(1.11) 1832.8.16上则说,中国人在数日前已预料到台风将来临。这提示台风此前可能是从巴士海峡移入南海,因此其云系已提前影响到粤东沿海。8月3日中午开始,珠江口的风力开始迅速加大。下午,汲水门*录得最低气压28.2inHg(955.0hpa), 并出现NW-SE风向转变, 但并未报告静风, 说明台风中心可能在其以南较近处通过。下午五点左右,澳门录得最低气压27.88inHg(944.1hpa), 风向出现N-S转变,并且观察到风短暂减弱,说明风眼可能经过或擦过澳门。基于此处登陆台风常见移向与前文的判断,可能是台风以西略偏北方向行进,风眼南侧擦过澳门,登陆了澳门北部~珠海市区一带,之前可能登陆或擦过了大屿山和港岛(缺乏其他记载无法断定)。澳门同时还有27.96/28.0/28.05inHg(946.8/948.2/949.9hpa)的观测记录,可能是离风眼略远位置录得。此外,更靠内的广州风向为N-NE, 在下午4-5时录得最低29.1/29.15inHg(985.4/987.1hpa)的气压,与其他记录较为符合。此次可能是澳门历史录得最低气压(低于1874年甲戌风灾的946.2hpa及1835年8月台风的949.9hpa, 更远低于战后最低记录2017天鸽的957.8hpa),唯澳门气象局似乎并未纳入记录。

    文献记载方面,查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卷四 1832年广东、广西条目有关记载(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记载略同,不列):

    龙门县  七月,大风雨三日。

    顺德县  七月初八日(8.3),大风,霖雨竟日夜乃止,倒塌房屋甚多。

    中山市  六七月间,飓风五,学宫棂星门圮,乔木折,屋瓦飞去。

    新会县  七月,飓风,东门城楼、演武亭、学宫西庑俱圮。

    恩平县  七月初十日(8.5),飓风坏船舻屋宇。

    台山县  飓风坏青云路,重修尊经阁。

    (补)高要县  前二年七月、今年闰六月皆同此日(十一日)飓风。(此条系摘自1835年)

    合浦县  秋七月,大雨,飓风拔木,霖雨经旬,城内外房毁坏甚多。

           这些有关记载的地点、时间基本与上文记载符合,且还可以观察到,记录地点多位于珠江口以西,进一步证明台风在珠江口西岸登陆,其危险半圆渐次扫过珠江口以西陆地。另外,其可能移速较慢,且登陆后转向西偏南方向,到8.5才移动到粤西一带,并且可能此后进一步西南行至广西沿海,在北部湾或广西沿海停滞一段时间,导致沿海持续降雨(参合浦县记载)。

    图2 台风观测记录与大致路径 (红框: 文献记载; 绿框: 仪器观测; 红/橙色线:较为确定的/推测路径)

    *原文作Cap-shuy-moon, 今拼作Kap Shui Mun, 原称急水门,为香港大屿山与马湾岛间海峡, 早期可能还泛指屯门和大屿山间水道, 此处可能指沿岸某处避风港

     

           1835年8月4日上午,英国海军帆船Raleigh首次在鹅銮鼻西南西方向的南海东北部海域感受到东南方向的台风逼近。随着台风进一步朝西北西方向行进,风向逐渐由NNE转为NE, 8.5晨随着台风中心从南侧通过再转为ESE, 并在0630时录得最低气压28.2inHg(955.0hpa)。8.5晨台风外围也逐渐影响到珠三角(前几日根据记载,由于台风外围下沉气流,珠三角出现了高温过程),另一艘船离开澳门前出至近海前往某避风地,而后因为海况迅速转差停滞在今担杆列岛以东近海某处。此后直到8.6凌晨,其风向经历了N-W-S的转变,说明台风中心从其北侧经过。通过这两次观测记录,8.4-8.6台风应当一直保持西北西方向行进,并且在8.5深夜经过了香港以南近海。8.6凌晨0120时,澳门录得了最低28.05inHg(949.9hpa)的气压(是否进入风眼不明,个人倾向没有)。凌晨2时,广州亦录得最低<29.34inHg(993.6hpa)的气压,风向从东北转向东南,显示台风自其南侧较远通过。此次过程澳门有完整的气压观测记录,如下:

    图3、4 澳门气压过程记录

    此次过程澳门气象局亦未纳入记录。

    文献记载方面,同书1835年广东条目有如下记载:

    番禺县  闰六月,大风雨,平地水深数尺。

    南海县  闰六月大风雨,平地水深数尺。

    中山市  闰六月十二日(8.6)飓烈甚,学宫戟门破,丰山书院龙门坊圮。

    开平县  秋七月* ... 是夜飓风雷雨 ...

    台山县  飓风坏明伦堂及义路礼门。

    高要县  闰六月十一日(8.5),飓。

    *此年广东大量记载描述同月台风登陆前数日有蝗灾,唯独此条描述蝗灾在农历七月,疑是漏闰月之误。

           可见基本与上文观测符合,且也集中在珠三角西岸地区。不同于1832年台风的是, 此台风在登陆后可能仍保持西北西方向行进,而后深入内陆消散。综合文献记载(中山"飓烈甚"),登陆地应较1832年台风更靠北,可能在珠海和中山交界海岸附近。

    图5 台风观测记录与大致路径(例同图2)

    (后文预告: 1874甲戌风灾)

    最后于 2023-12-16 14:11:52 被联合rdy编辑 ,原因:
  • 联合rdy DG 2023-12-14 22:19:10
    0 引用 13

    三、1874年9月"甲戌风灾"

           由于此次台风强度很强、损失极大及影响深远(如香港天文台/HKO直接是因为此次台风而成立, 虽然要等到9年多后), 故已有相关论文对此台风的强度、路径和观测数据做了详尽分析(Reconstruction of track and simulation of storm surge associated with the calamitous typhoon affecting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in September 1874, DOI:10.5194/cp-2019-36), 因此本节数据部分将主要引自此论文且简要叙述, 仅主要补充文献记载和个人观点。
           1874年9月21日凌晨,菲律宾巴坦群岛的Basco首先观察到气压计读数出现明显下降,这是台风到来前的常见标志。整个21日,气压持续下降,风力也渐次增大。至22日凌晨1时,气压下降到最低点724mmHg(965.3hpa), 风(E)同时达到最大。凌晨四点以后,风力逐渐下降,说明台风已经过去。整个过程中,风向出现了NNE-E-SE的顺转,且气压低至965hpa, 则台风中心应从其南侧较近处通过移向可能为西~西北西。吕宋西北部的Vigan则录得最低988.6hpa气压,佐证了这一点。可惜的是,当时西太沿岸各地并未建立完善的通报机制,各观测机构也尚未成立或处于初创状态, 因此港澳等处均未能提前两日进行预警。22日,台风继续稳定朝西北西行进。当日晨,珠三角各地开始普遍感受到气压下降。傍晚,台风中心通过东沙北部,进一步逼近陆地,港澳的风力也逐步增强。23日凌晨两点左右,台风中心通过香港以南近海,香港同样感受到风向顺转,同时气压降至28.727-28.88inHg(972.8-978hpa)。而凌晨四时左右,澳门气压则更降至946hpa左右(945.5-946.2), 同样观察到N-NE-ENE-E-SE-SSE-S的风向大幅度顺转,说明台风中心位于澳门以南相当近处,但风眼并未覆盖澳门城区,可能登陆了珠海南岸或氹仔路环一带。从这个距离来看,台风登陆时中心气压可能达到935hpa左右级别,风速可能相当于三级或四级台风。港澳两地的损失相当严重,香港至少2700人死亡,上千船只沉没或搁浅,数千房屋由于风暴潮、大风及火灾部分或全部损坏;澳门更为严重,至少5000人死亡,损失两千艘以上船只,区内大多数建筑不同程度损毁

    文献记载也相当丰富,查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卷四 1874年有关条目及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广东卷记载如下:

    广州等 八月十二日(9.22),飓风并潮大作,坏房屋、船筏无算。风从海上起,顷刻潮高二丈,浊若泥滓。... 香山、顺德围破塘决,沿海民被淹受伤最重;东莞、新会、新安*次之;南海、番禺又次之。风自东南上,西北至肇庆止。
    番禺县 八月十二日,飓风并海潮大作,坏房屋船筏无算。
    潮安县 八月十一日(9.21)飓风。
    潮阳县 秋八月十三日(9.23)飓风大作,时海门捕鱼死者千数,船只多覆。
    海丰县 八月十一日大飓风,咸潮冲坏王壆沿海,禾没殆尽,船只房舍亦多损失。
    南海县 八月十二夜飓风大作,沉舟拔木,倒屋无算。
    顺德县 秋八月十二夜大飓,拔树倾屋。
    中山市 秋八月十二夜飓风大水,害稼拔木,坏屋无算;澳门、小榄同时火灾,水、火、风灾交煽,澳门尤甚,舟尽覆漂,溺万余人,夷人聚而焚之。旋疫。
    开平县 秋八月十二夜,飓风拔木,祠庙屋宇倒塌,压毙人畜无算。
    台山县 八月,飓风拔木,坏城堞、学官、棂星门、民居、祠宇无算。
    恩平县 秋八月十二夜飓风,风势狂暴为向来所未见,拔木毁屋伤稼。
    吴川县 八月十二,飓风。
    高要县 秋八月十二日,飓,发屋拔树。
    赤溪直隶厅** 水深四尺,火光遍地,坏厅署、东西辕门及城忠勇祠,淹没田庐、人畜无算。
    *即宝安县,今深圳市。**今为台山市赤溪镇。

           其中,潮汕和粤西的报告可能是外围影响。综合可见,此次台风严重影响了珠三角到潮汕沿线,引发了显著的风灾和风暴潮,损失严重前所未有。据澳门方面报告,仅香山县(今中山市)就死亡超过两万人。据此推测,广东全省死亡人数可能达到五万人以上,加上港澳死亡万人左右,总数可能接近或超过1922年汕头台风


    图1、2 港澳各观测点气压曲线及论文推定的台风路径
    (个人暂对论文推定路径中珠三角以南突然北折的证据充分性表示怀疑, 我们偏向认为台风登陆前为稳定西北西路径, 登陆后再折向西北)


    图3 台风观测记录(港澳气压取最低值)及大致路径

    最后于 2023-12-16 14:12:48 被联合rdy编辑 ,原因:
  • 联合rdy DG 2023-12-15 23:52:25
    0 引用 14

    四、1891.9与1895.7两次长崎台风


           自JMA官网各站历史极值排行可以看到,1891年与1895年日本长崎两次受到强烈台风影响,气压均降至950hpa附近,分列历史气压极值第四、五位。

    1.1891年9月台风

           1891年9月11日开始,那霸首先观测到气压明显下降,这是台风来临的重要前兆。结合风向,台风位于东南方,且往西北-北北西行进。9月12日开始,九州南部多地也开始降压,鹿儿岛气压同日跌破1000hpa。12日中午开始,正航行在奄美大岛东南方的商船W.J.Rotch也感受到了猛烈的东北风,进入了台风外围环流。12日半夜,船上气压计的读数已跌破29inHg(982.1hpa), 并持续加速下跌。13日凌晨四点,船上的气压已跌至970hpa附近,到上午九点半,船最终进入了眼墙区域,滔天巨浪席卷了甲板,将救生船和两个海员席卷一空。十点四十五分,船进入了眼区,一切恢复平静,此时太阳竟重新出现在头顶,还有大量被困的海鸟和昆虫在甲板上盘旋,这表明船遭遇的是一场相当成熟的台风。此时,气压计的读数也跌到了最低点27.87inHg(943.8hpa),而二十分钟后船再次进入眼墙,气压计又开始飞速上升。到14日凌晨,船终于脱离台风影响,往东北方向航去。而在13日上午,那霸录得最低991.6hpa气压,表明台风自其东面通过,向北北西方向行进,靠近九州西南部。傍晚,鹿儿岛气压又跌破990hpa,同时风力逐步加大到烈风。14日凌晨3时,鹿儿岛录得过程最低气压962.8hpa,台风中心自其西南方通过,擦过或登陆九州西南部萨摩半岛,同时略转偏北方向前进,稍后擦过或通过甑岛列岛和天草诸岛。6时20分,长崎录得最低气压950.7hpa,为历史第四(长崎自1878年开始观测)。约同时,台风中心于长崎以东近处上陆(大约在橘湾西北岸),并逐渐转向北北东。7时,熊本测得最低气压965.1hpa。约9时,台风通过有明海后再次在佐贺登陆,佐贺录得最低气压960.4hpa(历史第四)。上午10时左右,台风中心在福冈湾出海,进入日本海,福冈最低气压达到963.4hpa(历史第五)。其后台风进一步转向东北方向,下关11时录得最低气压967.6hpa,同时由于狭管效应录得最大持续风达40.7m/s。此后台风略平行于日本海南岸东北行,15日登陆北海道后转温。

           关于此台风造成的损失和灾害,未找到多少叙述,仅得知长崎港有部分船只不同程度受损,故此处很遗憾只能略过。


    图1 各站过程最低气压(<740mmHg)


    图2 9月14日2时风、气压观测(过程最低<730mmHg者,下同)及台风路径和位置示意


    图3 9月14日6时各站观测及台风路径、位置


    图4 9月14日10时各站观测及台风路径、位置(橙色示后期路径)

    注: 图中风旗每一长线为10节,一短线为5节,一三角为50节(四舍五入至最近整五值)。图例下同。

    图5、6 W.J.Rotch过程记录

    2.1895年7月台风: “黑岛流”

           而1895年7月的这个台风路径则更为偏西,而且环流明显小于前者。那霸在7.23凌晨才感受到降压,下午就到达过程最低~979.9hpa, 表明一个环流不大的台风从其东面通过、正在北上。而九州南部的鹿儿岛则迟至24日凌晨才开始降压,11时即录得最低仅987hpa左右的气压。而此时,台风正从九州西南近海通过,最近距鹿儿岛仅约60-80km。当日日本天气图上的分析称其为"突然出现的低气压", 可见。但是这并不表明这个台风的实力差。仅不到一小时后,位于甑岛的灯台就录得最低达942.0hpa的气压,充分说明此次台风的强劲。而13时左右,台风中心即在长崎以西上陆,长崎最低气压达950.9hpa,位列历史第五。随后,台风转向东北移动。但这种小钢炮实际上是更容易被陆地磨损的,15时在中心近处的佐贺最低气压已回升至962.4hpa(历史第六),16时左右福冈则是961.6hpa(历史第四)。此外,佐世保也录得最低气压<966.0hpa(定时观测,推测实际最低在95x级别;当时为海军所设站点,故JMA未纳入统计。此气压在现排名中能达到第三~第六)。进入日本海后,台风进一步沿东北-东北东行进,此后减弱为低压并再次登陆本州北部,而后消散。

           在此次台风中,由于台风自身环流较小,来临突然,九州西南端的枕崎等处渔港船只在7月24日清晨仍然正常前往西南方的宇治群岛、黑岛等处渔场捕鱼。不幸的是,10-11时台风中心正从此处通过,大量在此处作业的小渔船在狂风巨浪中直接倾覆,渔民多数溺死,仅有少数受到外国船只搭救幸存。在台风过后几天,黑岛附近每天都能打捞上十数具残破的尸体。枕崎部分村庄除了船破正在修理的数人外,其余成年男性全部丧生于大海中。事后统计,枕崎及其附近几个渔港共死亡713人,其中枕崎死亡411人。鹿儿岛下辖其他地区也有上百人死亡或失踪*。除此外,熊本也有至少61人死亡,118人失踪,长崎有30名渔民在男女列岛失踪。各县累计有约两百艘渔船沉没。这也让此次台风成为鹿儿岛史上最大规模海难的罪魁祸首,在当地被称为黑岛流六月流(因7月24日当农历6月)。

    *一来源称鹿儿岛509人遇难,而仅坊津165人、枕崎411人、野间池和片浦共137人总713人就远超此数来看,可能没有计入这些或部分计入,故考虑其中鹿儿岛其他地区也有至少上百人。


    图7 各站过程最低气压

    图8-10 7月24日10/14/18时各站观测及台风路径、位置

    图11 台风路径(熊本县灾异志 图)

    最后于 2023-12-16 14:12:19 被联合rdy编辑 ,原因:
  • 联合rdy DG 2023-12-16 13:42:48
    0 引用 15

    五、1893年9月北吕宋台风及1893风季简述

           1893年9月末, 持续躁动不安的菲东洋面再次活跃起来。28日,吕宋在送走四天前的上一个台风后,又一次感受到东侧台风的存在。只不过这一次相比于前几天的孱弱而言,则远远狂暴得多。

           时至今日,北吕宋东岸由于高耸的马德雷山脉(最高海拔约2000m)的存在,仍旧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地区。这座山脉也为频繁遭受台风自东向西侵袭的吕宋岛提供了相当的庇护,尤其是山脉西侧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卡加延河谷。但若是台风强度相当强,在跨过山脉后也仍可对此地造成较大影响。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卡加延河谷北部形成了两个较大的聚落,即阿帕里(Aparri)和土格加劳(Tuguegarao)。在19世纪80年代,马尼拉观象台也先后在此处设立了观测站。1893年9月29日,土格加劳的气压开始渐渐下降,到30日早上,气压跌破了1000hpa,西北大风也加强起来。而下午,台风也正式在吕宋东岸登陆。土格加劳的北风越来越大,折断了大量的树枝,扫荡了数百座房屋。到了下午五点,土格加劳的风突然转东并且急剧减小,气压也降到了最低点710.45mmHg(947.2hpa)。到了五点半,土格加劳离开了眼区,重新遭受猛烈的回南风侵袭,直到半夜。事后,马尼拉观象台对附近的调查发现,其南侧的Cabagan Viejo在下午四点半录得最低气压705mmHg(939.9hpa)*, 也进入眼区,同时风毁较土格加劳大。Tumauini和Ilagan等地则降至708-709mmHg。可以判断,眼区中心大概率通过Tuguegarao和Cabagan Viejo之间,且明显靠近后者。通过土格加劳附近时,台风中心气压可能在935-940hpa之间。参考后来一些其他台风的特点**,此台风登陆吕宋东岸时气压可能达910hpa左右风速可能达五级台风级别

    *部分其他资料称中心有703.95mmHg(938.5hpa), 但既无位置也无时间, 此处不录 (应该不在Cabagan Viejo)。

    **如较近的2018山竹,其登陆吕宋前气压大致在900hpa附近,在卡加延河谷最低实测为932hpa左右,即通过气压~930hpa; 此外,山竹在土格加劳的实测也接近此次,虽然山竹是在其北侧通过的且未进眼

    ***从关岛实测来看, 该台风可能不早于9.25在关岛西北方生成, 9.25-9.27可能有较大南分量 (可能受东侧低压影响?), 9.27再转向西北西移动。

    图1、2 土格加劳过程曲线

    图3 台风大致路径及各地最低气压

           到了30日半夜,台风通过美岸(Vigan)以北较近处,进入了南海北部,并继续西北西移动。和多数通过吕宋北部两大山脉的台风一样,其结构也被明显破坏,中心变得较为松散。如Vigan最低气压在727mmHg(969.2hpa), 且进入了眼区, 此气压较在卡加延谷地时上升了至少30hpa。10月初南海北部的条件也不再如八九月,支持类似山竹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10月2日晨,一艘船报告在中心感受到了长达六小时左右的接近静风,充分说明其眼区也被陆地破坏而扩大。下午,另一艘船报告在中心测得了最低气压28.73inHg(972.9hpa),显示其强度已明显减弱。3日凌晨,台风中心通过川山群岛以南,早晨到上午登陆了今阳江或茂名市沿海,登陆强度可能只有一级台风,中心气压可能在970-975hpa。随后缓慢西移进入广西消散。地方文献记载中,仅台山、阳江等处有记载,其中阳江记载 “八月二十日(9.29)飓风作,自寅至午;二十三日(10.2)复作,次日雨犹未止;二十九日(10.8)又作,三十日(10.9)始已” 。其中八月二十三日即此次台风。值得一提的是,此条记载清晰反映了九月下旬十月上旬连续三个路径相近台风登陆广东的过程,第一个台风即开头提到的四日前穿过吕宋强度较弱的台风,可能在南海有一定加强,这些后文总结1893风季会进一步展开。

           从整个过程来看,此次台风是较为典型的在菲东生成,西-西北西行,在登陆吕宋前达到巅峰,横穿吕宋进入南海登陆海南或广东的例子。和我们比较熟悉的例子2018山竹对比,则其环流可能小于山竹,且由于1893是中强拉,其生成地大概率不是山竹的远洋而是关岛以西,其巅峰当在吕宋近岸,可能略弱于山竹登陆前巅峰。从各地观测来看,其眼径和RMW也较可能小于山竹。而进入南海后,由于时间较山竹晚半个月,且前面有类似路径台风消耗海温,其未能在南海恢复强度,而是维持或略微减弱,也导致其登陆的强度和影响范围明显小于山竹。


           话说到1893风季。大多数人提到1893年,首先都必然想到1893年1月的那场历史级寒潮,它一路将雪线推到闽粤桂海岸和台湾西部平原,并在东南沿海多地创造了历史低温,此处不详述。其实,1893年作为一个中等强度拉年(全年滑动三月ONI维持在-1.0左右),其风季在拉年中还是较为出色的。

           1893年5月,台风即开始活跃起来。该月的第一个台风在5.6左右于萨马岛以东生成,以较弱强度西北西横穿菲中群岛,通过民都洛以南进入南海。不久之后,一艘船在巴拉望岛西北测得最低气压972.9hpa。台风继续向西北西移动并明显增强,并在越南以东近海逐渐转向北北西移动,此时一艘船在眼中录得最低940.1hpa(约在归仁东北方)。随后,其通过海南岛西南进入北部湾,并于5.12登陆中越交界附近。此台风与1954年5月的Elsie相当类似,只不过Elsie在越南以东更强,中心气压达到了920hpa左右。5月中旬,吕宋以东又生成了一个台风,其横穿吕宋并在南海东北部转向。6月,南海生成了一个台风。7月,吕宋到台湾以东在上中下旬各生成了1个台风,其都西北-西北西行进,登陆台湾或吕宋,随后在长三角近岸转向或登陆浙闽。8月观测到生成了4个台风,分别通过台湾以北登陆浙江、在琉球以东转向登陆九州、在南海西北西行登陆越南、在台湾以东转向登陆韩国。9月更是相当活跃,仅观测到的就有7个台风。9月上旬,一个台风在吕宋以东生成,穿过巴士海峡登陆粤东,在近岸有976.0hpa的实测。约9月9日-10日,一个环流相当小的台风在吕宋以东生成,并北北西行进,其在台湾东南方爆发性增强,9月11日下午其以较近距离擦过鹅銮鼻,鹅銮鼻灯塔未进眼实测951.2hpa, 推测此时中心气压可能达940hpa或以下。随后其擦过台湾西南部,高雄最低967.8hpa。12日凌晨,其在福建漳州沿海登陆,登陆前一船舶未进眼实测963.1hpa。可见,其登陆前可能仍至少有950hpa左右强度。(此台风详细可见【云海往事16】风海拾遗3:1893年漳州大台风一文)。中旬,又一台风在台湾东南生成,横穿台湾登陆福建。下旬则是生成了4个台风,其一在南海生成,西北行登陆海南、雷州半岛和广西,海口灯塔最低982.1hpa。其后,9.24左右开始,三个扰动先后在吕宋以东、关岛西北和远洋生成,9.29-30达成了三台共舞。前两个台风路径相似,都西北西行,先登陆吕宋再登陆海南或粤西(第二个即本篇台风)。第三个台风罕见的于拉年在远洋低纬生成(可能在160E 5-10N左右), 其先西行,10月1日左右通过关岛以南,并逐渐转向西北西,10月6日近距离通过鹅銮鼻以南,此时两艘船先后在中心附近实测到958.4hpa和945.8hpa。值得一提的是,实测到945.8hpa的帆船Martha Bockhahn在通过南海北部向东北东方航行、穿过巴士海峡的十日内,先后连续遭遇了以上三个台风,通过了后两个较强台风的核心并幸存下来(上文28.73/972.9即其测得)。随后其转向偏西方向移动,10月8日登陆雷州半岛。10月仅观测到一个台风生成,其生成于吕宋以东,向北通过冲绳以东后转向北北东,登陆九州南部,宫崎实测最低970.8hpa。11月观测到两个台风生成,其一西北西穿过菲中,在南海南部受冷空气打击消散,其二路径类似,也在南海东南部消散。累计来看,1893年共观测到至少20个台风生成,集中在7-9月,尤其是9月。本年生成地明显偏西,南海台风较多,符合拉年特征。考虑到当时的观测条件,本年实际应生成25-30个台风,高于常年平均,其中9月可能生成达10个左右。强度上,仅现有实测就支持本年成为一个高强度台风不少的年份,可以预计其在全体风季中应处在中上水平。

    最后于 2023-12-20 23:18:47 被联合rdy编辑 ,原因:

    还有-7条回复,登录后查看更多!

  • 联合rdy DG 2023-12-20 23:33:17
    0 引用 16

    六、1896年7月 "Iltis" 台风
           1896年7月17-18日开始,一个广阔的季风槽在吕宋以东-关岛形成并持续活动。其东西两端分别形成了两个低压中心。吕宋近海的西中心先缓慢向北移动,但关岛附近的东中心发展更为快速,很快与西中心发生互动,将其向东南东方向牵引,其自身则在日本上空强盛副高中心引导下稳定向西北方向移动,整个槽变为SW-NE轴向。由于系统脱胎自季风,其环流相当庞大,19日凌晨那霸的气压即跌破1000hpa。整个20日,那霸仍受外围季风环流影响继续缓慢降压,中午跌破990hpa,同时风力缓慢上升至10m/s左右。
           19世纪末,通过电报线网,东亚各地已开始互相进行规律的天气通报和警报信号广播,其中心设在香港、马尼拉、上海、东京等地。因此,季风槽刚开始活动时,马尼拉观象台就开始发送注意报,徐家汇天文台因此能提前数日收到预警。21日中午开始,那霸正式开始进入台风本体环流,降压速度明显加快,夜间气压跌破980hpa,同时风力迅速上升至烈风。半夜,那霸气压跌至970hpa,随后在22日凌晨4时达到最低966.6hpa,其N-NNW-SW-S的风向逆转表明台风中心自其东北侧通过,同时继续稳定向西北行进。22日傍晚,台风移至东海中部,此时东北侧副高本体西伸与华中地区的一高压单体连片,使台风移向略转向西北西,引导气流减弱使台风移速明显变慢。此时,位于其东北侧的俄国军舰Tamboff录得了最低959.0hpa的气压,但仍未进入风眼。此时,长三角各地已经明显感受到台风逼近,徐家汇观象台也已向长江口近海各船舶发送了台风警报。深夜,台风进一步靠近舟山沿海,此时一英国商船Wuhu进入风眼录得最低气压953.2hpa。但由于台风环流巨大,使其能冲破高压坝中的弱点,台风因此进一步减速,在近海转向北北西方向移动,避免了直击长三角造成重大灾害。23日清晨,台风通过上海以东近海,最近距陆地仅约60-70km,徐家汇于0625时录得最低气压975.2hpa。此前在05时,一艘商船Lienshing进入了风眼,并记录到最低达947.1hpa的气压,这说明长三角近岸的暖水仍足以支持台风一定程度加强,这也使此次台风成为长三角近海有仪器观测以来的最强台风之一




    图1 7.22 4时、18时及7.23 0时、6时东亚局部地面天气图(徐家汇观象台绘制, 下同)


    图2 7.23 3时长江口附近态势图




    图3-4 Lienshing号商船过程记录


           此后,由于东侧副高本体持续维持,台风继续沿江苏近海向北北西方向移动,并受冷水影响逐渐减弱。23日夜,台风登陆山东半岛,并于24日凌晨进入渤海,上午再次登陆辽宁西部,随后在陆上减弱消散。
           23日夜台风位于山东近海时,其东侧为向岸的南-东南风,并且不像西侧受陆地摩擦减弱,另外还受到高压梯度的加持,使黄海北部和渤海海峡的海况异常恶劣。23日自烟台出发的德国炮艇Iltis号,此前一直沿半岛近海航行,傍晚通过成山头折向南,深夜航至半岛东南角镆铘岛近海时,受恶劣海况影响触礁,随后在风浪向西北持续推动下,船体进一步与礁石撞击受损、最终断为两截,随后均沉入海底。此次海难中,仅十余人漂流至附近小岛上,两日后被渔民发现获救,其余人员均遇难(这是徐家汇观象台写作此文的原因,也是台风别名的来源,故特别介绍)。事后,在事故地附近树立了墓地和纪念碑,此后几十年间每年都有外国人前来参拜(纪念碑至今仍在)




    图5 7.23 13时、7.24 3时、7.25 15时东亚局部天气图及台风路径


    图6 台风在东海和黄海南部的路径,各船舶、陆地站点观测极值、位置和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图6最上方标注为英国商船Loksang观测,她还将在26年后的汕头大台风中出现,并在中心录得惊人的932.2hpa气压。

    最后于 2023-12-21 13:34:52 被联合rdy编辑 ,原因:
  • 联合rdy DG 2023-12-21 13:48:17
    0 引用 17

    七、 1897年9月日本东海道台风
           1897年9月8日,从上海出发的加拿大太平洋轮船公司的邮轮Empress of India号,正驶出神户,前往跨太平洋航线至温哥华的最后一个中转站,横滨。下午,当她穿过纪伊水道时,一场自南而来的阵雨和水银气压计的下降,提示了一场台风正从南面呼啸而来。晚上,当通过本州岛最南端的潮岬后,雨势,风和海况都开始急剧恶化。到了半夜,船不得不降低速度并把船头固定向迎风面。9日凌晨1时15分,气压来到了最低值706.5mmHg(941.8hpa),在滔天巨浪和狂风下,巨大的邮轮只能继续坚持,直到四点才恢复正常航行。台风中心正从其西侧高速向东北移动,因此船舶吃到了猛烈的危险半圆风速加成。







    图1-3 Empress of India 过程曲线


           此后,台风继续以40-50km/h的高速向东北奔去,在3点前后即登陆了爱知和静冈县交界附近,此时东面的滨松测得最低气压962.4hpa





    图4-5 9.9 2、3时观测


           登陆后,台风进一步转向东北-东北东方向移动,受山地摩擦影响持续减弱。4时,石廊崎测得最大持续风43.4m/s。6时,台风中心进入关东平原,东京记录到超50m/s的阵风。台风在8时前后再次入海,随后北上转温。由于台风移速较快,因此主要是东侧的危险半圆强风致灾,人员伤亡轻微。东京湾和日本东北沿海约总计有上百艘船只搁浅、沉没,另有数百艘不同程度受损。此外,有约70栋房屋倒塌。从实测来看,由于Empress of Asia在录得最低941.8hpa时显然不在眼区也不在眼区边缘附近,则台风相对邮轮CPA时其中心气压可能达到930hpa及以下,此气压支持台风在此时具有中等四级台风左右强度,其中低纬巅峰不排除达到五级台风可能。登陆滨松以西时,台风显然已经明显减弱,登陆时中心气压可能在940-950hpa





    图6-7 9.9 4、6时观测


    图8 各地最低气压和最大风速(≥25m/s者)


    图9 天气图


    图10 路径图(深色线)

  • 联合rdy DG 2023-12-21 14:09:35
    0 引用 18

    八、"海燕的前前世"*:1897年10月菲律宾萨马-莱特台风
           1897年10月6日,一个热带扰动最先在关岛以南被注意到。6天后,它登陆了菲律宾中部,造成千余人伤亡,最后登陆越南而消散。就在116年后的11月,一个举世闻名的台风也走出了相似的路径。在PAGASA的回顾分析中,同样注意到并对比了这两者。虽然海燕造成的伤亡达近万人,但当时菲律宾总人口仅700余万 (1903年: 763.5万), 海燕时已上亿 (2015: 10098.1万),因此,两者完全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这个台风也让马尼拉观象台首次对单个台风出版了一份报告并专门命名(Baguio de Samar y Leyte, 即本节标题来源)**




    图1 台风路径


           1897年10月6日左右,关岛的天气观测首次让马尼拉观象台推断出,关岛南-西南方形成了一个热带扰动,并可能向西-西北方向移动。然而,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菲律宾沿岸要观测到台风预兆,并推断台风的移向、可能影响/登陆的位置,还远不可能,更不要说提前预报了。延至10日开始,棉兰老北部、萨马、莱特等岛观测到了降压,这使得马尼拉观象台能够判断,台风最为靠近以上区域,因此可能在以上区域内某处登陆。11日晚,吉万(Guiuan)的气压首先跌破1000hpa,台风本日加速并转向西北西行,事实上已经锁定了莱特湾沿岸。12日晨,台风进一步靠近萨马岛南端的吉万半岛,并于8时前后登陆此处。8:15-8:45左右,吉万进入眼区北部,并录得最低气压946.6hpa。台风平行于萨马岛南岸移动,11:30许,台风中心再次在莱特岛北部登陆,塔克洛班(Tacloban)以南的Tanauan录得最低气压696mmHg(927.9hpa) (此处有争议,也可能是704/938.6), 塔克洛班本站则录得最低959.2hpa。此后,台风先后擦过宿务岛、内格罗岛北端和民都洛岛南端,13日移入南海。14日下午,南海中部的商船Congo号记录到最低气压968.5hpa。15日傍晚,台风在越南中部登陆,随后在中南半岛消散,中心以北的顺化最低气压为978.6hpa。



    图2 各地最低气压及台风局部路径


           在台风影响沿线,萨马岛南部沿岸遭受了严重的风暴潮影响,自Hernani至Guiuan大部分海拔较低处建筑均被风暴潮破坏(Hernani调查风暴增水达7.3m)。莱特湾最北部的Basey一带也受到喇叭口效应影响产生较大风暴增水(Basey 4.9m),但塔克洛班附近风暴潮则不太明显(海燕则在整个萨马岛南部和莱特湾沿岸普遍产生了5-7m的风暴潮)。据统计,Hernani至Guiuan一带总共有160人死亡,Basey一带则高达500人以上。塔克洛班辖区则有约200人以上死亡,总计死亡大约在1300-1500人。虽然此数量可能只有海燕实际数量的十分之一,但2013年菲律宾的人口则达到1897年的13倍以上,因此两者影响大致上可以说在一个水平。从照片可见,吉万、Dulag-Palo、Basey附近房屋几乎全部损毁, 塔克洛班附近大部分有损坏。另外,吉万半岛的椰子树也普遍秃顶或折断(此处风毁可以推断台风通过吉万时大概率有中等四级台风及以上强度)。总的来说,此次台风可能是19世纪影响菲律宾最严重的之一。从已知气压实测来看,其在吉万近海的气压大约在920hpa附近,此气压可以支持高等四级台风左右水平。

    *"前前世"是因为1912年11月还有一次路径类似的强烈台风过程,此次台风中心直接经过了塔克洛班,并还有一些有趣的特点,以后某节会提到。

    **231221注:实际上不是第一个,更早的还有1895年的Baguio de Gravina等,但其太弱。因此给较强台风命名它才是第一个。另外,以影响时段称呼的台风我们不算做有命名。

  • 联合rdy DG 2023-12-21 14:22:05
    0 引用 19

    九、1899年10月日本关东台风

           秋季,正是一年中大量转向台风影响日本的时段。1899年10月4日晚,一艘商船在琉球东南方洋面首次发现一个正在转向的台风,并进入到其核心,其观测显示这个台风具有相当的强度。此后,此台风逐渐北上,并转向北北东-东北,逼近西日本。10月6日晚开始,台风从九州、四国以南掠过,自西向东影响日本列岛。7日上午,又一艘船在纪伊半岛以南闯入台风风眼,并录得低达954.3hpa的气压。中午,台风通过滨松以南,并继续东北行,14时许登陆伊豆半岛南部,石廊崎录得952.6hpa的气压(当时称长津吕,为日本海军望楼,1939年气象厅正式设站;此气压于今日排名中相当于第二,次于1948Ione),沼津(海军站点)录得960.3hpa,在与其距离极近的三岛站(1930年设)排名中也相当于第二(次于2019海贝思)。台风快速擦过伊豆半岛南部后,15时左右又擦过或登陆三浦半岛南端,进入东京湾,横须贺(海军站点)录得最低955.8hpa横滨957.8hpa为历史第二(次于1917年10月关东大台风)。稍后,台风又登陆房总半岛,东京录得最低963.7hpa,为历史第三(次于1917关东大台风和1902年9月足尾台风)。房总半岛南端的布良海军望楼则录得阵风高达54.1m/s。16时后,台风在铫子以北再次入海,铫子录得历史第五962.4hpa气压和阵风52.6m/s。7日傍晚,台风由东北逐渐转向北北东和正北,近距离擦过日本东北沿海,8日登陆北海道并转温。此次台风给日本关东各地造成了猛烈的风雨影响,但由于移速较快,影响持续短,总体损失并不太严重。



    图1 10月7日14时各地观测



    图2 各地过程最低气压和极大风

    最后于 2023-12-21 23:39:26 被联合rdy编辑 ,原因:
  • 联合rdy DG 2023-12-22 01:11:26
    0 引用 20

    十、1900年11、12月关岛、菲律宾以东两次极强台风及1900风季简述
           关岛,地处西太平洋第二岛链的中部,也常常被作为西太低纬主洋面菲东和远洋两大板块的分界线。关岛所处的位置受台风影响相当频繁(且集中在秋冬),而且在缺乏卫星等遥测手段的时期,也是对菲律宾、我国东南沿海和日本的重要台风观测预警前哨站(此类还有父岛、雅浦岛、帕劳等),经常可以提前两三日及以上观测到台风在附近生成或通过。19世纪末关岛开始配备仪器观测,马尼拉观象台即十分倚重其观测对菲律宾沿海的预警作用,并在此后于关岛、雅浦两地派驻了直属观测点,此是后话。而在新世纪路口的1900年,关岛也将迎来其史上最强的一场台风(以气压排行)。但是,由于缺乏关岛的详细过程数据和其他位置的资料,我们暂时很难对此次台风作更深入的分析。本年12月的另一场更强的台风也基本是如此(除了有过程数据外)。
           1900年11月,美国军舰Yosemite正停泊在关岛西岸的Apra港。两年多以前,美国在美西战争中战胜西班牙,取得了西班牙在亚太的两块殖民地,关岛和菲律宾。而一年多前,也正是Yosemite载着美国政府派来的管理人员抵达了关岛。11月12日开始,关岛开始吹起越来越大的东北风,这是台风来临的前兆。13日上午,东北风急剧加大,Yosemite被离岸的东北风吹离港口,其后试图回港,但被大风吹向西南方,并在关岛西南近岸的环礁触礁沉没,部分幸存者在附近的小岛上等待数日后才获救。此时,东北风在关岛东-北岸引起了强烈的风暴潮,将大量建筑夷为平地。中午刚过,关岛的风向从东北迅速转向东南,并在13时录得低达27.4inHg(927.9hpa)的气压(马尼拉观象台载695.95mmHg=927.8hpa; 未进眼; 后有记载27.35inHg或69[4/6].95mmHg者均应有误)。这表明一个强度极强的台风自关岛以南近处自东向西通过,其通过关岛CPA时中心气压应至少在910hpa。另有说法某处录得了最高107mph(~93kt)的风速。这个气压也让其成为关岛观测历史上气压最低的台风(低于1962Karen的931.9hpa和1976Pamela的932hpa)。同时,相当数量的椰子树出现秃头(图1远处),提示此台风风速必然也达到了相当强的水平。在此次台风中,关岛绝大多数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田大面积被毁,统计到的伤亡有数十人。
           对于此台风的路径,由于缺乏远洋观测,我们并不十分清楚,但从通过关岛的强度判断,此台风有较大可能生成于160E附近或以东,5-10N的低纬洋面,其后保持稳定的西-西北西路径,通过关岛后在菲东转向,随后转温或并入西风带。



    图1 1900关岛台风破坏照片,可见大量树木因风暴潮倒伏



           而在一个月后的12月中旬,另一场更为猛烈的风暴正在西太深处酝酿。12月14日晚,商船Arethusa在马尼拉-关岛航线上行至中途时,开始被卷入一个台风的外围环流。随着台风向西北西推进,整个15日,船都在逐渐被卷入台风中心,风向也自北北东-东北且风力持续加大。到了20时,气压已经降至980hpa,而22时以后则跌破950hpa,半夜气压更是跌破900hpa,来到896hpa。然而气压还在下降,到了16日凌晨一点,气压终于来到了最低值664.45mmHg(885.8hpa),船也于此时经过了台风中心,位置大约在13.5N,135E。在风眼中停留约一小时后,船又进入暴风区,风向此时转向南南东,船被猛烈向北北西方向推移了一个多纬度,随后由于损坏严重不得不返回马尼拉修复。其后,台风在菲律宾以东转向,随后北上并入西风带。
           Arethusa录得的885.8hpa最低气压,使其成为本表中气压第二低的台风(超过1927.8 Saparoea台风的886.7, 仅低于1945.9 枕崎台风/Ida的865.2),也是仅四个录得900-的台风之一(1900.12 1927.8 1944.10 1945.9),而且也是本表冬三月最强台风,很可能也是有观测记录以来西太平洋12月最强台风(其后的候选者有1944眼镜蛇台风、1964Opal和2014黑格比,其中眼镜蛇台风有疑似907.6hpa的船舶实测,Opal在1964.12.11 22Z飞机实测903hpa)。


    补充资料(231228):Typhoon in Micronesia (参考资料4.6) P48提到,1900年12月12日,密克罗尼西亚西卡罗林群岛的Lamotrek环礁(~7°27.5'N 146°22.75'E)曾遭受一场较弱台风袭击,结合其他记载来看此次台风基本上就是袭击Arethusa的极强台风。结合Yap的观测及Ulithi环礁对此并无记载可以推断,此台风距离Yap、Ulithi不会太近,可以推定其先走西北路径(12.12-14?),通过关岛和Ulithi之间 (约12.14早间),然后在Ulithi以北转向西北西 (约12.15早间),随后袭击Arethusa (12.15晚-16晨),最后再在吕宋以东转向(12.17-18?)。其生成日期可能不晚于12月11日生成位置约在5.5-7N, 147.5-150E这一范围内。





    图2-3 Arethusa过程表和气压曲线


           实际上除了这两个极强台风,1900年西太风季仍有很多亮点。下面就来简单概括一下本年度风季。
           在1899年冬的强厄(NDJ +1.7)后,1900年上半年的厄距平一路衰弱,7月以后转为暖中性,但11月开始又发生了一次持续数月的弱厄事件(DJF +0.6; 以上数据来源: ENS ONI 1850-2023, 下同)。由于厄后效应影响,1900年整个上半年没有观测到任何台风*,仅6月在台湾附近有弱低压,7月也仅在主洋面上记录到一个台风。但8月开始,生成数量开始猛增,8-10月均记录到4个台风。8月主洋面记录到2个台风,其中一个转向于8.19登陆日本九州东部,宫崎最低956.0hpa历史第五大分959.9hpa历史第三。另外两个台风分别在南海和登陆菲律宾进入南海。9月南海继续生成一个台风,另外一个登陆菲律宾,还有一个从小笠原群岛以东一路平西行进,9.13通过冲绳以南,一船舶记录到958.7hpa,那霸967.8hpa,随后在9.15先后登陆台湾北部和闽北。最后一个台风9月末在菲东生成,在琉球以南转向后,掠过奄美大岛以南,随后擦过潮岬,9.28晨登陆滨松附近。名濑录得964.2hpa,潮岬961.2hpa,滨松957.9hpa历史第二。10月初开始,连续四个台风在半个月内在菲东生成并先后登陆菲中、越南,其中10月初,一台风在10.4登陆岘港以南,岘港录得971.9hpa,猛烈的风暴潮和迎风坡强降水造成的次生灾害导致约1500人死亡。第二个台风较弱,登陆了越南南部,第三个台风登陆归仁附近,造成300-500人死亡,第四个台风登陆菲中后在南海北上。11月记录两个台风。11月初,一台风在菲东生成,以WNW穿过菲中后,转北,11.10登陆香港附近,香港罕见的在11月遭受较强台风直击,香港天文台录得973.1hpa。11月中,一特强台风从关岛以南近处掠过,关岛11.13最低927.9hpa(见上文)。12月同样记录到两个台风**,一个登棉兰老岛进入南海南部,另外一个强度特强,在菲东转向,12.16有船舶记录到885.8hpa(上文)。全年一共记录到18个左右台风和数个低压。可以看到,1900年的台风分布在春夏明显受到厄后影响,而秋冬再次受到重新发展的厄影响,出现了远洋生成而后高强度西行的数个台风,同时我们可以推测,在远洋可能还存在数个没有记录到的台风。同时加上登陆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站点碰到中心的小环流台风、主洋面上持续时间较短和较弱、较小的台风,1900年实际可能有30个左右的台风生成。强度上,仅11、12月的两个特强台风就足以使1900年非常突出了。其中,11月关岛台风在通过关岛附近时可能有接近900hpa左右的气压,其和12月的886hpa都很可能具有顶超及以上强度(≥155kt)。

    *231231注:实际上5月26-27日有台风通过关岛以南 (Typhoon in Micronesia P23, 43)。

    **231231注:12月有弱台风通过马绍尔群岛南部 (Typhoon in Micronesia P107, 169),但具体时间不明,无法判断是否和Arethusa遭遇之台风是同一系统。

    最后于 2023-12-31 13:05:47 被联合rdy编辑 ,原因:
返回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