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前西太热带气旋较强实测汇总兼早期观测历史回顾 热带气旋档案

DG 联合rdy 2023-12-01 01:16:43 4211

0.前言

 

       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随着WMO成立及大量国家迈入发展新轨道,似乎气象观测从此才开始丰富、规范化起来。或许很多人都注意到,国内谈论气象记录一般是从1951年开始,而很多大型重分析项目也以1945年前后作为关键节点。而1945年以前的数百年,长期以来一直蒙在神秘面纱中,仅有少数特别重大的事件(如1922汕头台风,1934室户台风,1937香港丁丑风灾等)偶尔在官方记录和媒体报道中被提起,而即使是这些事件的真实面貌也经常被不同程度夸大扭曲。但是,这之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是气象观测的蛮荒状态。实际上,1945年以前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观测记录和一定程度的规范化,各国之间也不乏数据交流。近年来,也有不少数据拯救计划开始进行,并且已经建立了很多资料库,不少重分析项目也计划或正在把起始时间尽量向前推进,国外不少网站上能够查到有关论文。但是我们发现,即使CMA确实参与了一些大型项目(如ISPD/International Surface Pressure Databank)并贡献了一部分资料,但是一般爱好者也只能接触到原始数据经数值同化后的数据集(如ERA5),这些重分析项目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都远不足以准确分析台风这种尺度的演变过程,基本只能作大尺度环流分析参考。而且国内论文完全没有对台风仪器观测的系统整理(至少本人翻阅很多论文数据库从未见到),大多数仅参考整理方志类文献上的记载并分析一些个例,几乎完全不涉及仪器观测方面,这是非常大的缺憾。在西太沿岸国家和地区中,也基本只有日韩台有较系统的整理可供参考。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早期仪器观测的历史,给出一份西太沿岸国家1945年及之前的仪器观测较强台风记录整理(不少人可能已经在有关群中见过表格)及资料来源,同时简要分析其中一些个例,表格将在个例发完后给出。本表的入选标准是实测海平面气压≤975hpa/mb, 或28.80inHg/975.3hpa, 或730.0mmHg/973.2hpa (该划定尽量取整并参考各机构常用C1/TY标准;以数据的原始单位为准)。由于个人能力限制,本表肯定难以囊括所有资料,如发现错漏,欢迎各位指正和提供新资料。


(以下一个一个发)

最新回复 (31)
  • 联合rdy DG 2023-12-01 01:28:46
    2 引用 2
    1.东亚早期仪器观测历史回顾

     

           我国进行气象观测的历史很早。不少朝代有晴雨录制度,以雨水渗入地表以下深度作为雨量标准。清朝的部分记录已有研究进行标准化和重建北京历史降水,并且和仪器观测较符合 (可见《北京1841-1980气候资料》一书)。同时期,朝鲜半岛也有类似观测体系。但是,这些还不能算是正式的仪器观测。自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气压计以来 (温度计亦在此前后; 但温标首次提出则是1714年华氏温标,因此不计),气象观测就正式进入了仪器时代。到17世纪后期,气压计已装配在不少英国远洋船只中作为研究之用。而我国范围内的第一个气压记录 (可能也是东亚最早的)也正是在17世纪末出现。

           1698年10月初,英国博物学家坎宁安 (James Cunningham)乘船到达厦门近海某小岛,在此处停留至1699年1月5日,此间他观测了每日的天气、风向和气压。1699年返回英国后,他将观测结果发表在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上,题为 Some Observations of the Mercury's Altitud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Weather at Emuy in China. Lat. 24 degrees 20'. 即卷21 323-330页,数据单位为inHg,测量高度不明 (原档附后; 标题中Emuy即Amoy, 厦门早期外语称呼,来自闽南语发音)。此记录中并无大型天气过程,也没有与方志记录对应,但仍然意义重大。(另注意,由于英国自1752年9月才开始采用现行格里高利历,此前仍采用儒略历,此日期若要与今时一致需+10天,下同)

    图1 厦门气压曲线 (1698.11.15-12.30)

           此后,他又随船前往中国海岸,于1700年11月到达今舟山群岛某岛屿,该船队是计划在此处寻找一个适于建造与中国通商的场所。他在此处一直停留至1702年1月底,此间观测了长达一年余的气压和天气,并且有高度 (18英尺,详见原文),这具有很大意义。我们曾试图分析此序列,但发现数据与现代气压相比偏高过多,难以用气候变化解释,仍待进一步研究 (原档附后,原载同刊卷24 1648-1698页)。 另外,其中1701年1月的一次降雪过程能与方志记载对应 (可见《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卷3 1700年江苏省等条目)。

    图2 舟山某地气压曲线 (1700.11-1702.1)

           另外,18世纪中期,法国传教士也在中国各地进行了一些天气观测,主要是气温,并记录了1743年7月(公历)华北极端高温过程,此处已有论文分析,不再详述。

           虽然气压计已经发明并应用在船只和陆地气象观测上,但19世纪以前,西欧至东方的海上贸易多数仅到达今印度沿岸,因而西方船只较持续在西太洋面上观测到台风已是18世纪晚期开始, 此前只有少量航海家等的零散记录 (本表中收录的最早达标气压记录是1797年),陆地观测也局限在欧洲部分大城市。但是,18世纪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使科学家已经对北印度洋沿岸的热带气旋有了初步认识,他们已经注意到热带气旋具有从外至内风力、雨势逐渐增强,气压逐渐降低,较强气旋中心常常具有静风区(即风眼)等特点,并初步总结了北印度洋常见的气旋路径和出现时间。同时,部分学者也将在北大西洋遇到的飓风、南印度洋航行时遇到的相似系统与其联系起来,作为同种事物看待。因此,当在西太平洋遇到相似现象时,将其判定为同性质的天气系统, 即热带气旋, 就比较顺理成章了。由于热带气旋常常带来的巨大灾害(18世纪即有1737加尔各答气旋 1780西印度飓风等),其影响船只常常使贸易损失巨大,科学家不得不开始重视有关热带气旋的研究。而当19世纪到来,西欧与东亚的往来也变得愈加频繁,船只和陆地观测的数量也开始迅猛增长,那么就更容易遇到台风了。对台风的认识,自然也进一步增长。

     

    (本节: 早期观测之19世纪以前部分; 下节: 1800-1945部分)

    最后于 2023-12-01 15:39:53 被联合rdy编辑 ,原因:
    上传的附件:
  • 联合rdy DG 2023-12-01 16:43:03
    2 引用 3

           自19世纪初开始,东西方的联系迅速变得紧密。即使清帝国仅开放了广州一处通商口岸,每年西方各国来往船只也日趋增多。同时,船只对安全的需求也使得更多船舶配备了气压计等设备。他们首先把必经之路的今南海称为 China Sea , 自然地,也在这片海域上遇到了更多的台风 (typhon)。由于航行在珠江口附近的船只遇到台风影响的频率甚至远高于北印度洋沿岸,自19世纪20年代开始,商人们逐渐在广州和澳门等地常备天气观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指示台风动向的气压观测。与此同时,远洋蒸汽船 (Steamship; Steamer; abbr. SS.)的实用化也使得船舶抗风能力大大增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口岸,国内及附近海域的气象观测数量随之激增。1841年沙俄在北京设置了观测点,该处一直较持续观测到19世纪末;同年在新开放的香港也设置了观测点,并在1861年开始向总督每月规律汇报,1884年正式升级为香港天文台,持续至今。19世纪40年代开始,上海也出现了一些较长时间的观测记录,但并不连续。1839年开始至50年代,Piddington在加尔各答的孟加拉亚洲学会会刊上发表了20余篇主要对北印度洋,亦包括西太、南印的气旋现象讨论,包括气旋移动特点、各象限特性和差异、气旋来临前征兆、风眼现象讨论等,是首次对世界各地热带气旋的系统性分析。50年代后,这些内容连同其他航海天气分析内容,合并出版了The Sailors' Horn Book,此书在此后数十年内多次再版,其中包含了世界各地大量热带气旋特点的总结,是热带气旋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这段时期,东亚区域内 陆地气象观测的特点是往往由传教士或口岸通商有关机构进行,其结果经常发表在当地报纸上或以信件方式寄回国内,基本并无规律性汇报总结交流制度。

           1853年佩里黑船事件后,日本正式开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内开放的通商口岸也进一步增长,因此船舶对于气象观测方面的需求也进一步增长。1868年,海关负责人商讨在航线沿线部分节点岛屿设置灯塔和气象观测设施,并且在各口岸也进行气象观测。同年,汉口海关进行了第一次试测。日本沿岸各岛屿岬角也基本同时计划设立灯塔和观测。1865年9月开始,驻于菲律宾马尼拉的西班牙传教士开始连续进行观测,出版年报,并在80年代升级为马尼拉观象台,总管菲律宾全域观测。其中,年报中就包含台风专题部分。进入70年代,日本正式在计划位置逐步设立灯塔和观测设备,并定期向东京的总部汇报。1872年,函馆开始日本本土首次系统气象观测 (此前有荷兰商人和传教士等在长崎和东京观测过, 但较为零散),并持续至今。1872年11月,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设立气象观测点,并在此后升级为徐家汇观象台,是国内最早且持续至今的站点。1875年,IMD和日本中央观象台 (Cent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CMO, 即今JMA前身)正式成立。7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逐渐规范化气象观测,并逐渐扩增站点至国内各主要城市和港口。同时期长距离电缆的铺开,也使得远距离通信更为快捷。1873年8月,香港开始发出China Coast Meteorological Register,包含国内海关数地及越南、菲律宾所属数站每日两次观测数据。初期登于报纸上,1893年开始单独出版,1913年后并入天文台月报。1879年7月,徐家汇观象台观测到一自东海近海一路北上的强烈台风,船只损失惨重。鉴于此,海关于1880年正式在各口岸和岛屿灯塔设立观测点,定时观测并向海关汇报, 由徐家汇观象台汇总保存。这些站点覆盖了国内大部分海岸线和内河主要节点,还包括部分陆地边境口岸。同年,徐家汇观象台正式出版了第一部年度台风报告,此后连续数年持续出版。80年代初,日本进一步扩张观测体系,设立了观测站的年报月报制度,并在1883年3月开始绘制东亚首张地面天气图,此后还在天气图后附每天主要站点两次定时观测结果。1887年,东京的中央观象台正式开始统编各站年报,并于1891年正式出版单独的中央气象台年报,此后还增加了月报。年报的暴风雨和低气压部分包括了当年较大影响的台风资料汇总,但后来此部分取消了。80-90年代,国内海关也进一步扩张了 沿海岛屿的站点数量。1883年,朝鲜半岛也设置了首批三个海关站点于仁川、釜山、元山(此时仍由清海关管理, 后独立)。80年代法国对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完成控制后,亦在沿海各处设置灯塔和气象观测点。1890年,日本在那霸开始设立观测,是琉球列岛首个观测站,1896、1897年又先后在奄美大岛、石垣岛增设。同时期,小笠原群岛的父岛也进行了一些观测,并在1905年后持续开始观测。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台湾,清政府放弃并捣毁了岛上的数个灯塔和海关观测点。1896年末开始,日本正式在台湾多处开始气象观测。

           19世纪70-80年代,电报线逐渐连接起东亚各主要节点, 各站可通过此向上级定期传输观测结果、各国之间也可互相交流数据。19世纪末,随着无线电技术出现并迅速发展,船舶和陆地通信也变得更加方便。1898年美西战争后,菲律宾、关岛为美国所控制,马尼拉观象台于1901年开始出版双语版气象年报和月报,其后1903年越太平洋电缆建成,菲律宾和美国的直接通信也建立起来 (19世纪末马尼拉观象台已在关岛、雅浦设立观测点以作预警,后还在帕劳设立)。1900年,日本首次开拓大东诸岛,并于1916-18年在南大东和冲大东岛设置了观测点。1904年,日本吞并朝鲜,并在多处正式开始气象观测。同期,日本也在东北多地和内地汉口、上海等处开始设置观测点。1906年7月,徐家汇观象台首次开始绘制每日东亚天气图,并向各地船只定时发送天气注意信号,船舶还需定期到港校正气压计。东亚具有同等职能的观象台还有河内、马尼拉、香港、东京等,并分别划分了管理海域。同年左右,法属印支在河内正式设立观象台(名义上继承阮朝),汇集各地观测信息(其也在广州湾、昆明、个旧等地设有观测站)。20世纪初,德国控制了西太低纬多个岛屿,即今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中部分,并在其上由传教士开始气象观测。这些区域的观测覆盖,使得首次能够观察到台风生命的早期阶段,极大提前了预警时间。1912年清朝灭亡,民国全盘继承了海关观测体系。同时,内地也开始出现官方和私人设立的长期观测站。1900年代,马尼拉观象台在巴坦群岛的巴士古设立测站,30年代又在南部的卡拉延设置,较大程度填补了巴士-巴林塘海峡的观测空白。1914年一战开始后,日本接管了德国在西太低纬岛屿的治权,并继承了观测。同时期,通过总结大量风眼观测记录,总结出了首个台风中心气压-距离经验关系,使得能够在测站不在台风中心时推测中心气压。1920年,徐家汇观象台出版了1893-1918年西太台风时间和路径汇编和数据分析,极大丰富了台风资料库。同年,首次在月报中刊登各海关站气压和温度极值。20年代,香港天文台为了提前预警台风,在东沙岛首次设立了观测点,后在二战被日本继承。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是气象观测的初步规范化时期,这一时期各地都对观测项目、观测场地、观测时间、观测汇报制度做了初步规定,其中相当多部分延续至今。此时全球气象观测交流体系也初步形成,近距离一般通过无线电/电缆,远距离则多数通过各地区主要观象台定时交换观测月报/年报等资料。此时,气压观测单位也逐步由早期的inHg转变为mmHg (船舶和英国殖民地等相对滞后),20年代开始,部分地区逐渐转入hpa/mb为单位或与mmHg并行。风的观测技术也逐步提高,从早期的简易杯式风速计变为风压板、三杯/四杯风速计和能测量较高风速的皮托管 (Pitot Tube)和迪恩斯式风速计 (Dines' Anemometer)。不过,这些仪器一般只配备在高等级观象台中,低级站点则往往使用目测蒲福风级记录。也是在此时,探空技术开始起步,从最早期目测上层云速度 (19世纪中期开始)到乘坐热气球测量、释放无仪器气球并观察其移动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初)到20世纪初初步在气球上挂载仪器,并从成功率较低的人工回收 (约1900-1920年代)转为在气球上安装无线电发射装置以直接在地面实时接收数据 (30年代苏联初步实现)。20世纪初,随着热气球探测高度逐步升至10km以上乃至15-20km,科学界首次发现并确定了对流层之上平流层的存在。到了30年代末-40年代,随着战争航空需要,释放探空气球已在欧美各国全面展开,使得高空天气图第一次被绘制出来。但探空的全球化已经是50年代及之后的事了,由于技术和经费限制,东亚大部分测站在20-30年代只能目测上层云速度,仅香港、东京、南京等高级观测站能够不定期释放气球并手动回收(香港天文台在3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无线传输)。

           1928年,随着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因而此时,首次在全国铺开了非海关的官方观测体系(此前部分军阀设立过, 还有少量私人观测站, 如张謇在南通等),但截止抗战前,也只在少部分大城市设立了一般观测站,而在中东部大部分县设立了低等级观测站,并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流域沿线设立了大量水文站。南京北极阁观象台也是此时设立,并开始出版气象月刊等刊物。1928年,法属印支观象台开始正式出版气象年报和月报,直至太平洋战争。30年代随着飞机技术不断进步,越洋航空业也逐步发展起来,美国因而在中途岛、威克岛等地设立了航空站和气象观测点,首次覆盖了西太远洋的观测空白。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逐步占领东北,并大规模在东北各地铺开气象观测站。30年代,在以往几乎没有观测的新疆、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省份,也初步设立了一些短期气象观测点。1932年开始,为了响应科学界号召,在泰山、华山、峨眉山等地设立了国内首批高山观测站 (日本富士山、阿苏山等地也是此时首次设站)。1933-34年,南京北极阁观象台首次尝试释放探空气球,为落地后人工回收式。3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为了对战争准备,进一步扩大了在太平洋岛屿的设站数量和等级,并首次在马绍尔群岛北部Jaluit Atoll、塞班岛等地设立站点。1938年左右,法属印支观象台首次在今西沙群岛珊瑚岛设立观测站,其后又在今永兴岛设立简易观测点。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后,中东部的官方观测站几乎全数废弃或由日本军方接管,但四川盆地、云南、贵州等地则加大了设站密度。日本将中国占领区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分区以及隶属海洋观测的部分岛屿进行气象汇报,并编入本国气象月报/年报中。但是,海关观测体系仍在徐家汇观象台领导下正常工作,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迅速占领了 菲律宾、关岛、威克岛、香港等英美殖民地,并将气象观测纳入自身范围,同时还接管了法属印支的观测业务,马尼拉 河内和香港观象台的观测年报/月报均停止出版。但是虽然日本占领了上海英美法租界,却仅接管了大部分内河海关站点,徐家汇观象台仍然继续正常运行,并继续收集部分海关属岛屿灯塔站点的观测,直至1943年中。此时日本设在太平洋岛屿的观测站数量也进一步增加,至1942年左右达到顶峰。1939年二战爆发后,雷达技术开始在英美大规模发展,很快有人发现,特定波段雷达能够探测云和降水粒子。在战争刺激下,飞机技术也飞速发展。1943-44年,日本逐渐失去对西太平洋岛屿的控制,1944年左右可能是前后二三十年观测资料的低谷。1943-44年,日本东亚研究所组织编写了东亚气象资料,涵盖了大量站点的各要素均值、极值和时段等数据。稍早前,还编写了日本气象史料和补编(类似我国编写的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1944年12月,哈尔西率舰队冲进眼镜蛇台风中,其中军舰雷达首次捕捉到了成熟台风的雷达回波结构。此次舰船损失严重,连同次年的 Connie Ida (枕崎台风) Louise (阿久根台风)等台风,促进了美国舰队台风警报中心的成立,并最终于1959年成立JTWC,此是后话。1945年9月,美国在西北太平洋首次对台风进行飞机气压实测 (美军资料称是1944年开始,但未见当年任何资料,可能仅做了外围探测),此后一直持续到1987年。随着二战结束,全球气象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


    (下一节 2.1 表格数据参考资料介绍)

    注:此版(231201)相对于论坛版(230906)修正了一些史实错误并增加了少量内容

  • 联合rdy DG 2023-12-02 22:14:15
    2 引用 4
    2.台风个例汇总与分析
    2.1 参考资料来源介绍


    1.中国大陆及港澳台
    https://libguides.library.noaa.gov/weather-climate/foreign-climate 其下在country栏搜索China (吐槽一下,这网站近期改版以后非常难用,以前都是直接按国家一个个列出来)

    附老版网站链接:https://library.noaa.gov/Collections/Digital-Docs/Foreign-Climate-Data/China-Climate-Data; http://docs.lib.noaa.gov/rescue/data_rescue_china.html;(可在Web Archive查看)

    该网站包含:
       徐家汇观象台1872-1941年观测月报 (Bulletin Mensuel/Bulletin des Observations)和1913-1943.4月度回顾(Revue Mensuelle),均为法语,其中前者包含徐家汇每月各要素小时值、均值、极值和距平;后者包含每月国内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概况 (也包含当月台风和其他低气压概括),1920年开始有各海关站及部分国内官方站点月度气压和温度极值(气压均为站压, 本表均采用③中南京北极阁观象台出版的《气象月刊》[1929-36] 上刊登的各海关和灯塔站海拔换算;部分数据可能是定时观测极值而不是瞬时极值)
       香港天文台1884-1932年月报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Researches] Made at the Hong Kong Observatory in the year xxxx[1884-1912]; Monthly Meteorological Bulletin[1913-1932]),均为英语,内容基本同徐家汇月报, 1884-1896年有西太平洋台风报告 (不一定在同年刊上);
       香港天文台出版之China Coast Meteorological Register (1894-1912),1913年开始合并至月报,为英语,包含东亚沿海多个站点每日两次定时观测各要素值;
       伪满出版之满洲气象月表 (Manshu Kishohyo, 1907-1932),为日语,但大部分是汉字,包含东北各站每月多个要素定时值,均值,极值,距平等。
    及其他一些杂项报告
    https://data.ceda.ac.uk/badc/corral/images/metobs/asia/China
    该网站包含:
    徐家汇观象台1906.7-1941.8东亚地面天气图(China Daily Weather Reports),包含每日东亚地面天气图和各站一次定时值
    部分徐家汇观象台和香港天文台出版的单次台风报告
    镇江、威海卫、青岛等地部分年份的观测月簿;
    1873.8-1879.11880的China Coast Meteorological Register(具体见①);
    等等。
    https://scholarbank.nus.edu.sg/handle/10635/137422 =China Meteorological Publications 1872-1951
       该网站包含此时段内各种气象出版物,包括海关、民国、日占区等等,部分与①有重叠,具体可自行查询。(部分资料可能需要填写研究机构信息才能下载,一般填写国内任一有名大学即可)
    https://sunzi.lib.hku.hk/hkgro/index.jsp 在搜索栏搜索meteorological;
    该网站包含1861-1941.10的香港气象月简表。
    https://www.hko.gov.hk/tc/cis/climat.htm HKO官方气候资料库,但气压只有均值。

    https://www.archives.gov.mo/en/bo/list 澳门政府官方报纸,不定期刊登每日气象定时值,部分明显台风过程有大篇幅数据。
    ⑦网站同①,但在第二栏搜索portuguese。为葡萄牙殖民地气象报告(1910-19, 1927-46),其中包含澳门每月及年度定时值、均值和定时极值等。
    https://frame.smg.gov.mo/centenary/index_one.htm SMG官方气候资料库,自1901年开始。
    https://www.dwd.de/EN/ourservices/overseas_stations/overseas_documentation/data.html?nn=495490&lsbId=571386
    其中的中国部分包含主要是山东各地的已数字化的气象数据(参考说明文档)。
    https://photino.cwb.gov.tw/rdcweb/lib/cd/cd04clms/papers/03_typhoon.pdf =台湾气象资料大全 台风编
       数据范围为1897-1946,包含各次影响(不一定登陆)台湾台风过程各站详细各要素极值和时间,部分较强台风还有中心附近站点详细观测报告和加密观测序列气压曲线图等。亦包括部分台湾范围天气图(还有日文版,内容不完全相同,可对照参看)。

    (231202注: CWB改名为CWA[2023.9]后某个时间开始,其图书馆网站无论是老网址还是新网址均无法访问,原因不明)

    https://kjc-sv034.kjc.uni-heidelberg.de/ecpo/publications.php?magid=248 =Canton Register
    该网站为19世纪20-4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Canton Register,其中20-30年代部分年份刊登有每周广州观测记录和部分台风记录。
    https://www.biodiversitylibrary.org/bibliography/51678 =Journal of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其中的1839-185x年有Henry Piddington发表的二十余篇有关北印度洋、西太平洋(主要是南海)等洋面风暴的备忘录(Memoir),有两三篇涉及西太平洋。
    Sailors' Horn Book/Law of Storms各版本(此非英文全名),其中提到了一些台风案例。
    ⑭其他各种报纸期刊书籍等,如Hong Kong Daily Press刊登了1893年及之前的大部分China Coast Meteorological Register。另有Nautical Magazine, Meteorological Magazine, Marine Observer等等,资源可自行搜索名称。


    *后文其他国家资源也可能包括国内的或互相包含,尤其是日本部分

    (后几节: 日本;菲律宾;朝鲜半岛 越南等其他国家地区)

  • 联合rdy DG 2023-12-02 22:24:30
    2 引用 5

    2.日本

    https://dl.ndl.go.jp/ (日本国会图书馆)

    1)在此网站中搜索 标题: "気象年/月報 中央気象臺 [日本年号][在位年数]" (注意日本汉字; 最好用高级搜索并排除 官報 选项; 下同), 可搜索到对应年份的中央气象台气象年/月报,其中年报自1887-1940,月报自1891.1-1940.4。年报一般包含各站各要素分月均值和极值,可能有取得时间;月报包含定时观测要素值。(气压均为站压,需要根据标识的换算值换算为海压)

    另外,年报后可能附有低气压/暴风雨部分,若有则其内有包括台风在内的主要气旋/暴雨过程各影响站点极值和时间,及灾害损失等,并可能有分月气旋路径图(此内亦包含温带和副热带气旋)。年报中,1897年开始加入台湾站点,1906年开始加入部分内地、东北、半岛站点,1923年开始加入部分太平洋岛屿站点,1936-39年则只有本土和部分台湾站点(月报同)。年报和月报也有部分由各县/府气象台出版的,内容相似,亦可自行搜索关键词并参考。

    2)搜索 标题: "天気図 中央気象臺 [年号][年数]", 可搜索到对应年份(1885.12-1937.12)各月/两月/季度的日本附近地面天气图合订本, 此来源较数字台风网清晰,且附有一些主要站点每日两次(当地时间06/18h)定时观测值,但缺失前期部分年份和月份。

    *20231001补充:近日日本国会图书馆已上线1883.3-2022.9全部天气图(包括高空天气图和天气图附带观测表)的pdf版, 清晰度均高于数字台风网的图片。网址: https://dl.ndl.go.jp/pid/12896309 (每日一个pdf文件)

    3)搜索 标题: "天気図 海洋気象臺 [年号][年数]", 可搜索到对应年份(1923-1936)各月的北太平洋地面天气图合订本,附有一些主要站点和船舶每日一次(一般当地时间12h)定时观测值。

    4)搜索 标题: "灯台局年報 第x回"(x=6~9), 可搜索到对应的灯台气象观测年报(1923-1934; 三年合订为一本), 包含日本部分灯台站气压年度极值(站压且疑似为定时观测极值;海拔高度可参考 "日本灯台表 昭和10年5月改正" 中 "灯高 (平均水面上)" 数据)  

    5)搜索 标题: "日本気象史料", 可搜索到1943年左右编成的日本气象史料及补编1、2,包含日本有史以来文献记载中有关气象的部分,其中暴风雨部分涉及台风较多。

    http://agora.ex.nii.ac.jp/digital-typhoon (数字台风网)

    1)~/weather-chart/ 即日本自1883年3月-今的所有天气图(后期有高空和大范围天气图),清晰度略低,但覆盖全面。

    2)~/genbo/ 此处包含日本各站点自1878-1989年几乎所有年/月报表原簿,包含几乎所有观测记录要素,且完整包含二战时期与现我国境内、太平洋岛屿各站记录,可与其他来源互勘。

    https://www.data.jma.go.jp/obd/stats/etrn/index.php (JMA官网历史数据页面)

    选择站点, 而后点击 "地点ごとの観測史上1~10位の値"即可查询站点历史前十位要素值(月极值不包括气压)。此处无法点击其他选项查询二战前定时观测值,需要注意。

    *此处气压数据可能和①.1)与②.2)中换算后的值有微小(~0.xhpa)差异,部分是因为后期对仪器高度修正等因素。另一系统性修正则是1964年前部分站点因基准气压计误差1925年前所有站点风力计系数有误导致的,需-0.19mmHg(0.25hpa)或对风速*0.7, 具体可参考 https://www.data.jma.go.jp/obd/stats/data/kaisetu/shishin/shishin_3.pdf 中p24-25和p27解释(以上两种气压修正可以叠加)。对于少数日期有差异的,一律以②.2)中原簿标注为准。

    ①.1)和②.2)中还包括一些录入月/年报的早期岬角灯台站 (如长津吕[今石廊崎]),少量海军站点 (如横须贺)及其他一些矿山/私人公司等非气象系统但参与数据交换的观测站点 (如四阪岛/1938年前的南大东岛/父岛等),但JMA官网未采用这些数据进行排行,因而此处可能存在缺失。

    https://jcdp.jp/reconstructed-typhoon-data/ =Data of Tropical cyclone landfall in Japan from 1877 to 2020

    其下表格链接为1877-2020年各次登陆日本台风录得最低海压及站点,其中早期包括部分灯塔站点数据。

    http://tk2-202-10627.vs.sakura.ne.jp/index_hw.html

    为日本各种历史文献记载的国内多个地点天气现象的地图可视化,精确到日。


    (后几节: 菲律宾; 半岛 越南及其他; 表格资源下载; 1804年10月九州以东强烈台风考证)

  • 联合rdy DG 2023-12-02 22:35:11
    1 引用 6

    3.菲律宾
    ①马尼拉观象台月报 =Boletin Mensual/Monthly Bulletin: 1865-1940

    1)1865-1869https://bvpb.mcu.es/eu/consulta/registro.do?control=BVPB20190002028 其中仅包含马尼拉本站观测(西语)
    2)1870-1889: 暂未找到资源
    3)1890-1894https://ustdigitallibrary.contentdm.oclc.org/digital/collection/obsmdatemdm (Boletin Mensual; 4同) 西语,其中有关台风的一般在Revista Meteorologica 部分。
    4)1895-1901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TztCAQAAMAAJ (1895-96);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IjtCAQAAMAAJ (1897-98);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jD1CAQAAMAAJ (1899-1901);
    https://catalog.hathitrust.org/Record/100183895 (1895-1901)
    西语,内容基本同3)。最后两本需要美国ip访问全书。
    5)1901-1928https://catalog.hathitrust.org/Record/000505344 =Monthly Bulletin(下同; 1901-25);
    https://catalog.hathitrust.org/Record/100183891 (1902-25);
    https://catalog.hathitrust.org/Record/012368800 (1907-25);
    https://catalog.hathitrust.org/Record/101767663 (1926-40);
    https://catalog.hathitrust.org/Record/000639564 (1906-38; 此内不完整)
    英西双语,均需美国ip访问全书。部分年合订本中可能缺失某些月份/季度或图表。同年有多个资源时推荐使用密歇根大学源,较全面和清晰。1928年以后均因版权时间(美国95年)限制无法查看全文。有关台风的一般在Atmospheric Disturbance/Disturbance&Typhons部分。包含当月西太观测到的台风概括、包括路径的整个生命史和取得的陆地/船舶实测,常有详细的过程数据记录和拷贝自 自记纸的要素曲线。部分对菲律宾影响很大的台风会有专题分析附于当月月报后。月报中也可能有影响菲律宾台风在其他地区的实测记录。

    6)1929-1940: 需有条件者自行前往有关图书馆借阅 (1933及之后台风部分写得较为简略,参考价值和③类似)。
    7)https://nlpdl.nlp.gov.ph/WB02/dateym.htm (1901-09; 1912-14; 1917; 1939.5-8) 内容同上。

    (观象台也有年报,但对于挖掘台风资料意义不大。想看可以在hathitrust搜索对应关键词)

    The Selga Chronology, 1348-1934:
    http://pendientedemigracion.ucm.es/info/tropical/selga-i.htmlhttp://pendientedemigracion.ucm.es/info/tropical/selga-ii.html
    分别为1348-1900和1901-1934的西太平洋台风观测摘录。其中1865年以后的部分均摘抄自马尼拉观象台月报 (因为这就是1935年时任台长M.Selga编写的), 可作为1870-1889和1929-1934年空缺月报补充。这两个网站现均已不能访问,需要使用Web Archive代替。

    Monthly Weather Review (资源非常多,此处不列了)

    其自1920年代中期至1941年9月有当月北太平洋天气简报,且经常有马尼拉观象台投稿的当月西太台风简要总结,此两部内均可能包含有台风相关实测信息。

    http://archives.observatory.ph/english/photos_maps.php
    点击下部的Maps,即可看到马尼拉观象台绘制的台风路径图汇总(1902-1940.4), 实际全数为观象台月报中摘出,可作路径等参考。

    (后文预告: 半岛 越南及其他; 表格下载; 1804年10月九州以东强烈台风; 1832和1835年8月两次澳门台风)

  • 联合rdy DG 2023-12-02 22:51:03
    1 引用 7

    4.朝鲜半岛 越南及其他
    https://data.kma.go.kr/cdps/original/selectOriginalList.do?pgmNo=46

    为半岛各站点1904-1999(朝鲜战争后仅韩国)的年/月报表原簿。部分与2.②.2)重合,可相互对照。
    http://www.kma.go.kr/download_01/typhoon/typwhitebook_2011.pdf
    2011年KMA发布的台风白皮书,包含1904-2010影响半岛各台风的站点要素极值 时间和台风大致路径图,也可与JMA方面原簿对照。
    https://data.kma.go.kr/cdps/original/selectOriginalMaritimeList.do?pgmNo=202
    1883-1907朝鲜半岛三个海关站(今仁川 釜山 元山)的定时要素观测原簿和数字化后的表格。
    https://data.kma.go.kr/cdps/weather/selectWeatherList.do?pgmNo=44
    1933-2006朝鲜总督府气象部门及KMA绘制的天气图,多有缺失。
    (以上均为韩语,建议机翻查看)
    https://libguides.library.noaa.gov/weather-climate/foreign-climate 在下方第二栏搜索Indochina即可查询到法属印度支那气象部门发布的月报、年报(法语, 1927-1940.10&1949-52),包含各站极值 均值,单个台风简报 全年台风路径图等。
    ⑥Typhoons in Micronesia: 1920年代之前影响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台风统计分析,包含部分过程最低气压 观测记录和路径。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7964781_Typhoons_in_Micronesia_A_history_of_tropical_cyclones_and_their_effects_until_1914
    ⑦Tropical Cyclones Affecting Guam 1671-1990: 影响关岛和北马里亚纳台风分析统计和数据整理,类似⑥。
    https://www.weather.gov/media/gum/Tropical%20Cyclones%20Affecting%20Guam%20(1671-1990).pdf

    *此文还有初版(-1975年)、再版(1671-1980)两种版本,其中内容稍有不同。

    ⑧网址同1.⑨,其中的太平洋岛屿部分有德属时期诸岛的数字化观测记录,具体可参考说明文档。
    https://libguides.library.noaa.gov/weather-climate/synoptic-mapNOAA历史北半球地面天气图(1899-1971.3; 部分是重分析产品)
    https://catalog.archives.gov/search-within/594258 (Logbooks of US Navy Ships and Stations)
    美国海军船舶观测记录。太平洋战争时期涉及西太较多。

    5.一些大型数据库和非网络资料
    ①ISD=Integrated Surface Dataset (Global):
    全球范围内20世纪至今站点观测资料,但多数开始于1945年后。分年分站下载,格式为csv。
    数据下载(互动界面): https://www.ncei.noaa.gov/access/search/data-search/global-hourly

    数据下载(文件列表): https://www.ncei.noaa.gov/data/global-hourly/access/
    说明文档: https://www.ncei.noaa.gov/data/global-hourly/doc/
    ②ISPD=International Surface Pressure Databank
    自19世纪初开始的全球范围内站点气压资料,格式为hdf5,数据精确到每小时储存(这一点很不好)。
    数据下载: https://rda.ucar.edu/datasets/ds132.2/
    各年站点查看: https://psl.noaa.gov/data/ISPD/
    ③ICOADS=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
    自17世纪后期开始至今的全球范围内船舶观测资料。格式为tar/nc。
    数据下载: https://rda.ucar.edu/datasets/ds548.0/
    官网: https://icoads.noaa.gov/

    (231202注:经数据提取,发现此数据集质控做得不太好,而且覆盖面不够,现阶段不推荐参考)

    (以上三个数据库,除ISD外,由于解析数据过于繁琐,本表均未参考)
    (另尚有20th Century Reanalysis、ERA5等重分析可供参考,可在NOAA PSL、climatereanalyzer、meteologix、ECMWF等处查看)
    ④《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四卷): 所涉时间范围主要是第三卷后半和第四卷。

    *此书较为全面,推荐首先参考。但也有一些遗漏,若实在想完全覆盖全面,可搜索有关方志网站。
    ⑤《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论坛内有资源分享,可自行搜索。(231202注:论坛已于昨天凌晨关闭)

    *此书大量资料引自④但做了简化叙述处理,因此除了④无法覆盖的1912年后外,不推荐首选参考。
    ⑥《中国气候资料 气压密度比容风速及风向编》: 包含平均气压和高低压、极高/低气压及时间(均为站压),平均风速/风级,极大风速/风级及时间,各月平均风向分布等。但疑似遗漏了大量海关站数据,不推荐
    ⑦日本中央观象台编室户台风调查报告》(原在日本国会图书馆网站可自由下载,后封锁): 包含室户台风详细过程各种气象资料、受灾统计,并收录有关分析论文和室户台风以前 (自有官方仪器观测起)各影响日本台风简表等。
    ⑧其他。

    (后文预告: 表格; 1804年10月九州以东台风; 1832/35年8月两次澳门台风)

  • 联合rdy DG 2023-12-13 22:31:17
    0 引用 8

    附录:东亚各国1945年前观测与测站概况

    1.观测要素和时间

    1.1 观测要素和仪器

           观测要素上,日本及其实控地区一般观测所有常见要素(气压 气温 风 相对湿度 蒸气压 云 降水 地温 草温 天气现象 记事等等)的定时值,和气压 温度 风速等要素的极值及取得时间(早期可能不记录极值或记录在记事栏中 更可能不记录极值时间),早期仅记录站压,后期同时记录站压和海压或只记海压。大陆海关观测气压 气温 降水 风 云 天气等的定时值和气压的定时极值 气温的瞬时极值。徐家汇 香港天文台观测所有常见要素和地磁 地震。法属印度支那观测所有常见要素。菲律宾观测常见要素。另外,香港天文台1920年代初即开始不定期高空气球观测,30年代进一步标准为一天两次。徐家汇也从20年代开始高空气球观测。日本及其实控地区之一等测候所也在20年代开始高空观测。法属印度支那情况不明。国内其他地区仅南京等处不定期进行气球观测。主要要素在主要地区的单位和精确度见下表(附现代对比)

    地区/要素 气压 气温 风速 风向 降水 极值
    日本及其实控地区 0.1/0.01mmHg[1] 0.1℃ 0.1m/s(无则目测风级[2]) 器测16向 0.1mm 各种[5]; 1h/10min/1min
    中国海关 0.01inHg 1℉ 目测蒲福风级 目测16向 0.01in 瞬时气温 定时气压 无时间
    徐家汇 0.01mmHg 0.1℃ 1km/h 器测16向 0.1mm 各种; 5min?
    香港天文台 0.001inHg 0.1℉ 1mph 10° 0.005in 各种; 一般无时间
    法属印度支那 0.1mmHg/0.1hpa(后期) 0.1℃ 0.1km/h(海防)或目测风级 目测16向 0.1mm 各种; 一般无时间
    菲律宾(及雅浦 关岛) 0.1/0.01mmHg 0.1℃ 0.1m/s(少数[3])或目测风级 目测16向 0.1mm 各种; 一般无时间
    国内其他站点 0.1/0.01mmHg 0.1℃ 0.1m/s(少数[4])或目测风级 目测16向 0.1mm 各种; 一般无时间
    船舶 0.1/0.01inHg(常见) 1℉(一般) 目测蒲福风级 目测16向 0.1in或不测 一般无
    当代通行 0.1/1hpa 0.1℃ 0.1m/s 1°/器测16向 0.1/0.5mm 各种及时间(一般1min)
    当代美国 0.01inHg 0.1℉ 0.1mph 10°/器测16向 0.01in 各种及时间(一般1min)

    [1]1883年及以前部分站以inHg作为单位,精确度0.01/0.001inHg

    [2]范围为0-12,下同

    [3]马尼拉及部分一等测站

    [4]南京北极阁等

    [5]早期多有不记或不规律,仅台风等过程可能录于记事内; 后期也有部分不记或仅极值而不记时间的

           仪器方面,陆地测站气压计使用水银气压计,也可能有备用的空盒气压计,同时还有附带自记纸的另一套仪器(也可能和一般测量合并,下同);船舶一般使用船用气压计(能够较大程度屏蔽船舶颠簸),也是水银气压计,同时可能还有自用的空盒气压计,也可能另有一套带自记纸的。船用气压计一般要定时到港校正。气温方面,有一般水银温度计,还有带自记纸的温度计,也可能有专门测量极端高低温的高低温温度计。风速方面,有三杯、四杯式风速计,风压板,Dines式风速计和皮托管,其中风压板在高风速误差较大,且Dines风速计整体较前三者准确;皮托管一般用以测量特殊地区的超高风速。这几种风速计均需要做风洞实验校准。也都可以带自记纸。20世纪20-30年代,香港天文台和日本诸测站先后换装了Dines式风速计。风向方面,有自记式风信器,但多数是目测风向。雨量方面,一般是翻斗式雨量计。也可以接自记。

           另外注意,日本诸测站风速均使用20分钟平均(有特殊说明除外),香港和徐家汇似乎使用1小时平均。阵风只有日本诸站、香港、徐家汇等处有测量,一般使用自记式测量,时间分辨率不明,可能跟仪器记录速度有关。

    1.2 时区和时间

           此时大陆海关站台湾 菲律宾一般使用东经120°标准时/东八区,大陆其他站点参考民国时区分法;法属印度支那使用东经105°标准时/东七区,香港可能以上两种时区和东7.5区都使用过,日本 朝鲜半岛使用东京135°标准时/东九区,太平洋岛屿不明确。船舶则一般使用本地时间/LST。

           观测时间上,日本及其实控地区分为多级测站,一等测候所(约等于今气象台)所有要素1小时观测1次,极值时间在整个时期精确到1分钟,气压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mmHg),如东京 大阪 鹿儿岛 那霸 台北等;二等测候所一般一天观测6次,即02 06 10 14 18 22时, 后期有06 (10) 12 14 18 22的变种,可能某些要素会单独进行小时观测(如风速),极值早期精确到10分钟或一小时,后期精确到一分钟。三等测候所一天观测3次,即06 14 22时,极值同二等测候所。此外还有管内测候所(等同于今地域气象观测所)、大量雨量观测站(水文站)和灯塔观测站、矿山(eg. 四阪岛 冲大东岛) 特定企业(eg. 新居滨 南大东岛早期)和海军测候所(eg. 横须贺 布良 佐世保)等。日本灯塔观测制度不明确,早期可能同大陆海关。矿山 特定企业和海军测候所一般规格等同于二等或三等测候所。特定重大事件期间会进行加密临时观测(视情况加密到1h/30min/15min/10min等)。大陆海关站一般一天观测4或8次,即(00) 03 (06) 09 (12) 15 (18) 21时台风来临期间会加密临时观测,间隔视情况而定。徐家汇、香港自建立以来多次加密观测频率,但中后期全部一小时观测一次,极值可能精确到1分钟或5分钟。菲律宾分四等观测站,马尼拉观象台一小时观测一次,一二等观测站一天观测6次, 即02 06 10 14 18 22时三等观测站可能一天观测3次,即06 14 22时四等观测站一天观测2次台风来临期间均会进行加密临时观测,间隔视情况而定。法属印度支那分三等观测站,位于海防西南郊的Phu Lien观象台为一等,其余大城市为二等,小城市为三等,另有志愿观测点和大量降水观测站,未见有系统加密观测记录。一等站可能一小时观测一次,其余不明确。船舶不定,一般一天观测1/2/4次,在(00) [06] (12) [18]时,遭遇台风可能会加密观测。

    最后于 2023-12-13 23:20:22 被联合rdy编辑 ,原因:
  • 联合rdy DG 2023-12-13 23:36:25
    0 引用 9

    2.测站概况

    中国海关(仅沿海附近, 且不包括渤海内部):

    国内其他测站(仅沿海附近, 且不包括无气压测站):

    补注: 太平岛1940-44年由日本观测,称新南

     

    日本控制主要测站(不包括台湾 中国东北, 包括朝鲜半岛和太平洋诸岛): 

     

    菲律宾主要测站(包括雅浦 关岛):

    (待填充)

     

    法属印度支那主要测站: 

    (待填充)

     

    太平洋诸岛及其他: 

    (待填充)

  • 联合rdy DG 2023-12-14 20:39:47
    0 引用 10
    2.2 表格文件下载(附下)
    https://wwoe.lanzouj.com/ib1P81hxlxlc 密码:a3j6 (因为文件大小超过限制只能这样了)
     
    2.3 有关表格内数据时间、强度等分布的一些简单分析
    (待续)

    *注意: 表格最好在Windows较新版下使用尽量新版的Microsoft Excel查看,否则可能会出现排版和文字格式显示不正确。本表不是最终版本,随时可能进行更新。

    (后文预告: 1804年10月九州以东台风; 1832/35年8月两次澳门台风)
    上传的附件:
返回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