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风”,下沉增温,扰动增温,锋前增温这四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我之前的印象是锋前会强迫扰动增温(高空冷空气没下来暖空气堆积),不过“焚风”这个概念我不是很清楚(百度翻译上面的也很抽象,说每下降1km增温6.5度,感觉是混淆了正常垂直减温率和干绝热垂直减温率)
刚发完海淀就“焚”了?
同问 这个点上面我的思维也很混沌
3、“锋前增温”的误导如果你上网去搜一下“锋前增温”,比如说百度百科,你会得到一个解释:“锋前增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冷空气到来之前,处在冷锋面前部的地方,为暖湿气流控制,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但是它在现象和解释上都说错了。
这真是一件非常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这个对伴随冷空气而增温现象的原因解释,根本上错的,但它却广为流传,甚至成为中小学生们做科普时引用的标准答案。
它现象方面的错,错了一半。错的一半在于机械而表面的认为增温是冷空气来临之前的事,事实上,这是冷空气来临之后才会发生。当然了,它也有对了一半,冷空气来临前确实受暖空气控制,某些情况下,是有可能显著升温的。但却不是本文这种情况,本文关注的,都在冷空气吹到之后(强劲的北风呼号)发生的增温,单从温度讲确实不是“冷”空气,但从根本的气团阵营上讲,这就是冷空气本尊。
它解释方面的错,在于错误运用了“压缩增温”这个物理原理。增温确实是由于压缩造成的,但却不是什么冷空气对暖气团的挤压,而是高空低压气团下沉到地面后由于气压升高的压缩增温效应,这在气象上,叫下沉增温。夏季那些大范围的高温天气,比如江南的伏旱,台风外围的高温等,都有这个机制在起作用。4、冷空气下沉增温“冷空气对暖空气挤压”一说,是“似是而非”一词的典型写照,要知道气象人分析天气时,考虑大尺度大气水平运动的一个物理前提就是:不可压缩。大尺度的冷空气对其前部暖空气的所谓“挤压”作用,就算有,也是微不足道可以忽略的,试想一下,难道这被挤压的暖空气周围还有刚体边界限制住它吗?另外再考虑一下气压差吧,就知道其错误所在了(哪怕在锋面前后,几公里内的水平气压差最大也不过几个百帕,这种升压可造成的升温是微不足道的)。虽然水平运动基本不可能存在所谓压缩作用,但在空气的垂直运动中,上升膨胀冷却,下沉压缩增温却是事实,而且是大多数天气现象的最重要物理原因。之所以说这次的增温是下沉压缩增温而不是冷空气挤压暖空气,其机制大体在于:1)因为重力的原因,气压的垂直差异极其巨大,地面1000百帕,5公里高空500多百帕,几公里的压差比水平压差高了两个多数量级啊;2)高空空气下沉后,其四周全是高压空气,下面是刚体地面,跑无可跑,想要维持低压只能回到天上,否则必然被压缩为周围的高压空气,这个压缩幅度,如果考虑从1000米高空下来,压差约在100个百帕,增温约7℃左右。而在所谓冷空气压暖空气的错误解释中,四周又没东西拦着暖低压空气,它可以撒丫子跑的啊,干嘛要让你挤在狭窄区域聚集?
什么你说挤得快就会,哦那确实会,比如说声音就是这样出来的,但你想想吧,声速是何等的速度量级和尺度量级(分子级),在天气现象的运动尺度中,远远不可能。更何况,从结果来看,挤之前和挤之后区区几公里内几个百帕的压差,根本不挤好不好。说白了,这是对“空气压缩增温”原理的错误运用。你可能要问,既然地面是高压,那为什么高空的低压空气能够挤下来,这个问题就有点复杂了,简单来说这是大尺度空气运动也就是气象人经常说的动力作用造成的,高空的低压气体是被推动而下降的。
焚风就是一种下坡增温的热风,其原理也是下沉增温,而昨夜北京的增温,大尺度空气运动是主导,在其主导下,下坡的焚风也有很大贡献,而这其中,昨天白天在内蒙古高原上的日晒升温,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转载涛淘风云文章《刚刚发生:冷空气造成北京升温,广州的冬晨竟然比北京冷!——兼谈“锋前增温”的误导!》)
1、升温确实是因为空气压缩增温,但不是暖空气被冷空气挤压,而是冷空气自己压缩;2、空气的压缩是下沉运动导致的,不是水平挤压:只有高海拔的低气压大气下到低海拔的高气压区域才会被压缩,而冷空气与暖空气都是没有刚体边界的气体,冷暖空气及其间气压差其实都极小,那个错误想象出来的冷挤压暖是不存在的,退一步说就算有也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大气的宏观水平运动也就是风,被视为不可压缩(空气的爆炸、雷电、声波等微尺度运动是可压缩的)。至于冷空气为什么会下沉,这个问题过于复杂和专业,为了聚焦,此处不多说,只要记住:在初期,风越大,越有利于上层空气下沉就行了,所以冷空气的升温总是与大风来临相伴,自然了,既然是西北大风,当然不在代表暖空气的南风里
扔点首席公众号文章上去,小聊锋前增温误区